随后闻县知县和校尉同时上奏。那些刺客被杀的杀,逃的逃,一个木抓住。但“奇怪”的是,一查之下,发现那些刺客和洙国的人、洙王太后随行人员有联系,还操着河西口音、不是本地坏豆子。他们没那个权力去查洙国。这事儿皇帝您说怎么办?
几乎同时,夏县校尉上奏。他们协助皇六子抓住了那些逆贼,一查一审,发现他们是渚州几县的民兵。那他们跑到骞郡和涿郡交界处抢夺明义侯送给皇太后的贺礼,想做什么?这个夏县校尉就没权再查了,他们只是奉命将那些坏豆子押往京城,皇帝您说让押送我们就押送。这是皇六子让我们这么做的,一定不是我们擅做主张,我们是无辜的。
一位微服入京的光禄大夫、从二品,上奏。他回京给皇太后贺寿,路上听到诸多河西口音,行不法事,视刺杀皇子如杀鸡屠牛,全无人臣礼、无敬畏心、无恭顺意,无异于造反!
该光禄大夫奏折写了洋洋三千字,将他一路上所见所闻都写下来,最后说。刺杀皇六子竟至于如此光天化日之下公然行之,难道天要亡我齐朝乎?谁胆大而至如此!
这位光禄大夫,不是力挺皇六子的人,他只是就事论事,对皇室说杀就杀,是国乱之象啊。他还顺便提到,刚被休的夏家姑娘,在回娘家的路上,也不停被追杀。甚至动用了弓箭、并在路上设了铁蒺藜等物,影响其他人通行。他大声呼吁。这路还有人敢走吗?天下大乱了吗?
朝野上下哗然!
有人就是非要杀了皇六子啊,也不管同样的方法重复使用,那咏叹的笔法,有恃无恐,实在让人愤怒!而且前明义侯的姑娘你杀她干嘛?她一个姑娘家……难道皇五子秦昇要杀了她?虽然并未有正式渠道公布,但耳朵长的还是听说了,夏家姑娘在皇太后玉涵殿偏殿养伤期间,皇五子秦昇对她耍流氓,因此被贬到郑亲王府。他怀恨在心,就可能杀了夏家姑娘。
于是,大家就在想,是谁呢,是谁一定要置皇六子于死地呢?
皇五子,有最大的嫌疑。而,河西口音,河西是哪里?正是郑国。于是矛头,指向郑国。而,皇五子此时正在郑亲王府接受劳动改造、再教育,这事儿又和他挂上钩了、他跑都跑不掉。
可不等郑亲王站出来致歉并申明此事与他无干,皇帝先站出来说。大家表乱猜,像什么样子?郑国乃天下典范,国富民强,俺弟弟功劳很大,大家表乱说话。至于那些人为啥操河西口音,那若是有人想离间我们兄弟呢?你没抓到人没有真凭实据,就不要乱说,跟无知妇人似的。
大家一听,皇帝说的很有道理啊,就像有人在右威卫杀了右威卫的人穿了他们的衣服袭击皇六子、意图栽赃、抹黑右威卫,那些人没准也是这样,这就不好说了。
也有人说。郑国的人在郑国不刺客,出了郑国就刺客,对不对,橘生淮北则为枳,不能怪淮南的嘛,淮南有什么错?
可这个比喻明显是错的,很快有人说。那刺客在郑国怎么刺杀皇六子,你个笨蛋!衣服能脱了穿,口音你来两句给我听听,像不像,对不对?那人,明明就是来自郑国无疑……
辩论被引申,引导到郑国何以如此大胆,公然要杀了皇六子,莫非……
就在此时,后宫,皇太后,拍着床板大叫。“我的孙儿,快还我的孙儿来!哪个胆大包天的,竟然敢对我孙儿下手,逆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