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在很快鲁肃来了,松了一口气的司徒长风,把俘虏丢给鲁肃,安心的做起甩手掌柜,美其名曰能者多劳。
鲁肃以为司徒长风是为了避嫌,以免让人以为他贪权,所以很干脆的帮忙管理,安抚,充分体现了他忠厚一面。
三郡之内的山越人,虽然基本清理完成,但是接下来的事情更加繁琐。
既然安顿,安抚好山越之民,又要防止生乱,还得发展吴郡,毕竟司徒长风还挂着吴郡太守的官职。
司徒长风与孙静,鲁肃三人,分别递交了战报,才开始商议如何治理。
孙静心无大志,只想帮侄儿好好治理地方,这次见识了两人的本事,他提出三郡合治,他负责协助的办法。
因为孙静是孙策的亲叔父,有他在侧,合并治理,司徒长风与鲁肃也就没有顾虑,自然也就同意了。
治理地方的经验,司徒长风可以说相当丰富,当仁不让的提出了许多想法。
这次大战,俘虏近八万,加上搬迁出来的五万多人口,三郡平添十万青壮。
全部种地,是很浪费的,司徒长风提出了造纸,修路,制糖,挖煤等几项措施。
司徒长风提出的全是新式东西,从介绍上就知道比以前的好得多,让鲁肃感叹不已,孙静更是连夜给孙策写了厚厚一卷信,不但记录了司徒长风所说的每一句话,更是在信中感叹司徒长风具有王佐之才,管仲之能。
造纸是用的宋朝技术,提前了好几百年,制糖是因为江南适合种植甘蔗。
这个时候,经历多年战乱,可以说荒地到处都是,而甘蔗只需要种下去,除一下杂草,每年就能有所收获,可以说非常方便,而糖可是一种奢侈品。
太湖养鱼,种植莲藕,这事也排上日程,趁着冬季,所有人都开始修路,挖矿,挖鱼塘,司徒长风可不想养闲人,劳动改造第一次在三国被提了出来。
山越多铁矿,会稽山里面就有好几座矿山,只是山越人不懂锻造之法,所以空有宝山,而无法利用。
现在江东占领了这些矿山,就大不一样了,更何况还有一个懂得用煤炭的人。
炼焦,然后炼钢,这一套司徒长风已经非常熟悉,当然要拿出来用,反正要建窑,就一口气把砖瓦,炼钢炉一起建出来。
司徒长风最喜欢这种大战之后的地方,开发方便,管理也方便,至少没有多少世家,也就少了一些掣肘,不用畏手畏脚的做事。
集中开发,集中管理,虽然吃大锅饭不行,但是人多力量大,只要把大部分收入私有化,采用多劳多得的办法,就能避免大锅饭带来的弊端。
江东相对来说,战乱没有中原那么惨烈,死的人要少一些,但是南方人口本身少于北方,这就是天然的缺陷,没有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