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几张春饼给你们吃,你爹下地弄菜地去了,知道你给他留了菜地,他一大早就干活去了。”
箫大婶乐呵地招呼章氏坐下吃饭。
婆婆烙了巴掌大的小春饼,卷了菜一起吃,味道很好,还有她爱吃的香椿芽,庄子上送来的。
“真好吃,还是娘做的饭最可口,我可想您这一口吃食了。”
林宁伸大拇指夸赞婆婆。
“那是,走多远都惦记家乡一口吃食,以后我给你们做饭,我别的干不了,这种个菜做个饭还是行的。”
“您别累着就行。”
“累不着。”
“林远,林言,你俩一会留下,我要检查你俩的基本功。”
“哦。”
两孩子已经半大了,这次村长爷爷也允许他们过来跟着继续学手艺。
“小宁,你要开那个点心铺,你们商议好了么,要我说白纸黑字写下来,省得日后反悔。”
箫大婶提醒林宁,是怕她吃亏。
“我听相公的,他说了,我哥和二叔每人两成带年底花红,我占大头。”
“应该的,有个约束也是好的,大头的钱都是你出,这铺子人手都是你们花钱,算下来就差不多也是两成了。”
箫大婶又不傻,会算账,刨去开支,其实没有占太多便宜。
林奇和二叔是不掏钱干活拿钱,所有的费用都是林宁出,除了店铺的费用,她还要交税的。
开店做生意的税比农户的税还要高一倍,这些钱全是林宁自己掏。
“是,主要是税高,相公已经入了官场,就不能出一点错,我们不能给他拖后腿,税一定要按时缴纳,不然会有人攻击相公的。”
“是这个理。”
吃个饭,林宁考校俩徒弟的功课,字画,还有针法等等都要看一遍,还有算学也要考。
对二人是作为未来绣坊继承人来培养的,不能只会绣花,还要学会如何管理绣坊,看得懂账目,会经营等等。
如今两孩子基础学得很扎实了,剩下的就是全方位的耳闻目睹的学习和历练了。
章氏的到来让林宁压力顿减,有她在,绣铺也算有了压轴的绣娘了,一些大活她娘俩就能接了,两个大活就能让绣坊存活一年。
李管家亲自去跑绣坊的事,如今是带着二叔一起各处熟悉。
二儿子李达开始张罗点心铺的事。
箫老大在种菜,而且还带着林远林言和箫泽一起干,他下了朝也会来帮忙种地,把菜种上。
“爹,胭脂米能种活么?”
“可以呀,你想吃这个?”
“京城的胭脂米特别贵,您种一点,这送礼也拿得出手。”
林宁还要帮箫泽联络同僚情谊,熟络的要互相送礼,但不能送太贵的,人家不好还礼了,这米粮就很合适。
“行,我种上两拢子。”
“谢谢爹。”
林宁开心地晃晃脑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