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董家人对昨日临安府城的繁华念念不忘,吃饭的时候凑在一起,你一句我一句,李英兰竖着耳朵听着,他们每个人都看见了啥,有好笑之处,也勾一勾唇角。
这时董有森怪道:“嘶~你们发现没有?咱们进出府城几回了,从来没有碰见那一家人。”
董有林不解,反问一句:“哪一家人?”
董有森白了自己大哥一眼:“还能有谁?非要我点透吗?招呼不打一声,悄悄进府城的人呗。”
“哦~他家啊!你没事提他们干嘛?晦气!”
董有林脑子转过弯来了,不忘补上一句自己的吐槽,董有森耸耸肩,一副你自己笨,我也没办法的表情。
他继续道:“昨天人来人往的,还真的没看见,他家不会离开临安了吧?”
这时李英兰才插了一句话:“不会离开。”
看着众人纷纷朝自己投来目光,李英兰敞开话匣子:“听文书生说十月份有恩科,在这个节骨眼上,即便是暂时离开,他们也还会再回来,何况他们就是为了科举才来到此地,怎会轻易离去?”
董有森从前和陈端茂关系相处得最好,现在最生气、最义愤填膺的人也是他。
“哼,忘恩负义的小人,若是考中了秀才当了官,也不是好东西。”
“嗳,别说气话,别人能中举是别人的本事,咱们两家早就分道扬镳了,以后若真在府城遇见,你们也不要对人吹胡子瞪眼睛,只当不认识吧。”
李英兰说话很温和,但对于卫书贤一家,她到底是寒了心,以后也不想再和她家来往了。
想起结伴逃荒的日子,董有森烦躁地挥挥手。
“罢了罢了,不提他家。说说咱家吧,现在小麦已经播种了,娘,咱们一家人还能干点啥?”
董有林也惆怅:“是啊娘,总不能一大家子闲坐吧,这会儿还没入冬呢!”
李英兰嗯了一声,现在家里一共十口人,衣食住行样样都得花钱,何况她有心想培养小花生参加科举、李长生从医,花钱肯定如流水。
不过比挣钱更要紧的事情,还有一件。
她清清嗓子说道:“咱家该还人粮食了,这是我们家之前承诺过的,等会儿有森再去一趟府城,采买足数的粮食回来。”
“别人借了我们什么,我们就还什么回去。”
“一些零零散散的,如郑家给的年糕之流,咱们折成现钱,一并结清楚,不要落人口实。”
她又指了指符文鹤:“你来负责登记,凡有出有进,谁家领了多少,每一笔都要写清楚。”
李英兰把登记的事情交给他,也是出于相信他的缘故,这孩子她观察许久,觉得和李长生一样,有着不属于这个年纪的成熟,可以稍加历练。
符文鹤板着一张脸,十分严肃地点点头。李婆婆终于派事情给他做了,有这次机会,他想把事情办好,答谢婆婆。
若说奶嬷嬷对自己有救命之恩,那李婆婆可以说对他有抚养之恩,每一笔账在符文鹤心里都算得清清楚楚。
次日,就见曾经主动出去借粮食的人,纷纷抱着粮钱走家串户。
符文鹤要做的,就是跟着他们屁股后面,找领回粮钱的人签字画押,不会写字的人盖手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