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饮茶消食的间隙,去青泥浦的事情定下了。
李英兰和老二家出发,老大家留下管事,岑伯全家也不走,继续照料成群牲口、家禽。
至于董佳音的学习,老道长那边还好说,他本人时常进山闭关,加上佳音初学,在看书抄经的阶段,不管去哪里,先把书本吃透,他才好授业。
难就难在崔嬷嬷,人家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阿物,李英兰这厢亲自上门告假。
来到鱼井村,看见比老房子稍微好些的土坯房,她很奇怪,佳音说崔嬷嬷有银票傍身,为什么要住在破房子里?
想避世也不妨碍提高生活质量吧?
她还没想清楚,崔嬷嬷出来相迎,李英兰思绪一敛,知道别人不缺钱花,开口寒暄。
“崔嬷嬷安好,一个人住着,有不方便的地方,尽管跟我提。”
崔嬷嬷微微一笑,今日董李氏比初见那日客套:“多谢老夫人,没有不方便。”
两人分主客坐定。李英兰开门见山。
“是这样,我家今年的束脩已经交了,但是家里出了点事,佳音要跟我们出趟远门,少则一年半载才回来,我今儿是来请假的。”
崔嬷嬷眉稍一挑,声调辨认不出情绪:“所以老夫人是想请假,顺便将交了的束脩要回去?”
“不是,当然不是。”
看人误会,李英兰连忙解释:“该交的束脩我们认,只是希望您能批个假条。”
“方便问一句要去哪里吗?”崔嬷嬷给李英兰递了茶,不过她用的茶具是中式青花瓷。
精致的青花瓷,在后世只会在博物馆和拍卖行看见,她诧异崔嬷嬷住所简陋,但用度不凡。
李英兰在临安这么久,包括有原主在卫府的见识,愣是没有见过这类精品。
端来的茶具是一整套,八仙过海的纹样,手里这只茶盏是振靴踏歌的蓝采和。
先欣赏再品茗,李英兰心眼转了转,对方问,她就想借机试试崔嬷嬷的见识:“我女儿嫁在青泥浦,我们要去吃满月酒。”
李英兰故意不说青泥浦在什么地方,看对方问不问她。
崔嬷嬷像是没发现李英兰的小心思,她脱口而出:“那地方热,还要走水路,的确远。”
这下,李英兰放心了。
不管崔嬷嬷知不知道是沿海之地,起码她有所耳闻,回答是对的。
“可不是嘛!”李英兰笑得亲切。
崔嬷嬷笑意盈盈地继续笑谈:“我从宫里出来,也想周游一番,只可惜家里没个人照应,不如我随你们同行?”
崔嬷嬷冷不丁的来上一句,李英兰分辨不清真假,一时卡壳了,她认真的吗?
崔嬷嬷只当她是担心一路上的花销,又笑说:“你放心,就当我们是搭个伴,路上和到地方,衣食住行我自己能解决。”
“不是,嬷嬷误会了。您愿意同行,我乐意之至。刚才就是一时欢喜失态,您一个人,能有什么花销,跟着我们,当然是我们替佳音照拂师傅。”
“你千万别推辞,以后等佳音长大了,再让她自己孝敬师傅。”一番话站在孩子家长的角度说。
古代师傅是半个家长,身份贵重。董家已经富裕,更应该以礼相待。
崔嬷嬷这回没有推辞,笑着点头应下,问起什么时候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