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竟然在船上,遇见临安八岁小秀才的家人。
要知道当初董进之在临安府城一举扬名,消息传遍四大县城时,他们书院的所有学子都沸腾了。
凭什么人家八岁能中秀才,他们好些有人读到20岁、30岁却连考童生资格都费劲?
就拿他自己来说吧,自诩已经足够努力,在12岁时通过童生考试,在古原书院来说,已算得上天之骄子。
他如今14岁,还在努力准备乡试,和后来居上的董进之相比,什么努力和天赋竟不值一提。
也正是因为有董进之的横空出世,四座县城的书院之间,开始流传着一个谣言。
说临安府城的教育好,夫子好,学习环境好,就是因为鸿胪书院样样都好,才能培养出年少秀才相公。
而且鸿胪书院,前前后后,不止培养出他一名秀才。这便足以引起轩然大波,有家资丰厚的人家,都嚷着要从古原书院退学。
有不少同窗举家搬迁去临安府城定居,就是为了能进鸿胪书院,让他们在好的地方开始学习,也为了沾沾小秀才的考运。
他爹,虽然有官职挂身,但不过是举人功名,因他擅长农桑之事,才特意提拔任司农之职,司农在青泥浦,更是猫狗都嫌的差事。
他爹属于捡了一个大便宜,要是在别的地方,举人能混上一任师爷就不错了。
现在他爹在青泥浦能抱住饭碗,实属不易。
曾经他本人是想迁居临安,进鸿胪书院念书,但家里条件不允许。
今天能见到董进之的家人,更是艳羡小秀才的生活环境。
他与董家人相处融洽,他竟然也想拥有,可以理解包容自己,鼓励支持自己的家人。
桑种柳对素未谋面的董进之,升起一股莫名而来的嫉妒,嫉妒他的好运,嫉妒他的年少成名。
桑种柳为人敞亮,并非狭隘之辈,他很快将这份嫉妒,化作一种动力,重新抱起书本啃读背诵。
桑夫人不知道儿子的心理变化,只是觉得,儿子去了董家一趟回来,似乎对念书减淡了一些抵触情绪。
这样的变化是她喜闻乐见的,只要儿子能安心读书,等以后考了好功名,她就有底气让孩子他爹辞官,一起陪儿子去别地上任定居了。
她想快点脱离青泥浦那片土地,很想,很想!
桑种柳离开,董家才正式开饭。
董有森趁添饭的空挡问。
“娘,咱船上好多人在议论,他们母子吵架的事情。”
“你为啥要大费周章的让桑家小子来咱家画画?他家吵,也碍着咱家啊!”
“你是说我多管闲事?”李英兰轻飘飘的反问。
董有森心里这么想,但是嘴上不敢说,现在把头摇成拨浪鼓:“啊,没有没有!”
李英兰轻笑:“紧张什么?有没有都没关系,我的确是多管闲事了。”
“我单纯是觉得,桑夫人只在意儿子能金榜题名,却完全不在意他的身心健康,一味压制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有点矫枉过正。”
“其实只要把时间分配好,画画并不会耽误学习,你看咱家小花生不就是吗?”
“学习骑马,有时和同窗出游,他并没有天天死读书,不一样考了秀才吗?”
董有森哑然点头,他觉得娘所言对,但又没有全对,不知那一点点不对在哪儿,索性闭口不言。
董佳音咬着筷子偷笑,他爹多伶俐的人,每次都说不过她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