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上也能随时吃到的蔬菜,一听是跟豆芽差不多简单的种植办法,有一些房门稀稀疏疏的打开了。
桑子舟见喊话有成效了,心里很高兴。
他呀,心里早盘算过了!
只要种菌子能推行出去,也算他在农桑一事上有建树,说不定可以靠着它,在吏部得个考评优秀的成绩。
到时候他就可以带着全家搬离青泥浦,去别的地方上任,也免得他媳妇和儿子跟着他过苦日子。
李英兰愿意把方法白给,存的就是推广的心思,看见有人走出来,她也跟着旁听,不时的补上几句话。
众人见她也懂一二,就有人围着李英兰,这样倒是和桑子舟有了分工。
外面说的有声有色,另外一些有抵触情绪的人,也渐渐打开房门走出来听。
她们聚在一起,不时的交头接耳。
“啧,官府能有这么好心?”
“从前想压榨我们劳作,种出来的一斤粮食要分走半斤,现在能把好事儿告诉我们?”
“这种菌子的事情,不会是有什么猫腻吧?”
岛上的妇女们各怀心思,有性格直爽的人朝桑子舟朗声问:“种菌子不用交税吧?”
她这一嗓子,熄灭了不少人心头的火热。
“对呀,我光顾着听办法,你倒是说说,这次来又打了什么歪主意,别以为我们是好糊弄的。”
“谁不知道你们官衙的那点把戏,变着花样的坑骗我们,害得我们好苦呀!”
桑子舟心里委屈,有苦难言,他拱了拱手,深深一鞠躬。
“这次真的没有任何税务,大家尽管放心!”
这一来二去的,李英兰算是明白了。
原来岛上居民不愿意耕种的源头,在于官府在本地进行各种剥削征收税务,导致他们抵抗。
但老实说,本地因为有军队驻防,赋税比内陆重也不奇怪,就跟绳索打了死结似的。
老百姓的力量薄弱,唯有团结一致,才有出路。
他们被逼急了,选择抛弃耕地,从事打渔,让官府无粮可征收,他们才能有一丝喘息。
其实他们什么道理都懂,就是不再相信官府,不再相信朝堂,只相信自己了。
李英兰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青泥浦的百姓对朝廷失去了信任,从她见闻来看,估计在百姓心中,他们觉得朝廷只会一味的征兵、征粮。
一面是因为没有足够的钱粮支持他们远走他乡,一面又痛恨朝堂,痛恨繁重的苛捐杂税。
他们内心期盼和平,心疼自己的儿女上战场,或许并不愿意舍弃自己的家园。
他们的内心是纠结而敏感的。
李英兰觉得,现在靠司农一个人来劝农,根本解决不了实际情况。
司农的能力有限,他改变不了现状,所以每次来,都是无功而返。
当务之急,应该重塑百姓对朝廷的信心。
只有让他们相信官府,才能逐渐的相信官员,最后在司农的带领下,重新耕种土地。
李英兰思路一捋顺,就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请诸位乡亲稍安勿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