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套种,则是指在某一种作物生长的后期,种上另一种作物,他可以和间种结合起来,组合成更高级的模式——间作套种。
最后的轮种,是指不同的作物对土地里不同的营养又需求,如果每一年都种植同样的作物,那么土壤中特定的营养物质就会锐减,导致作物减产,因此为了让土壤中的养分均衡地被消耗,就需要轮流种植不同的作物。”
这些增产保收的理论,都是华夏老祖宗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精华,她之前只是粗略有些记忆。
能想起来这个,还要得亏昨天和叶之璟一起吃晚饭时说的闲话。
老高之前在宴请唐古特人时,上过一道鱼汤,谁知道里面的鱼有几条还是叶之璟暂放在库房里的。
叶之璟提起这个,顺口说了个顾若薇耳熟的名词:禾花鱼。
它本来是平平无奇的黑鲤鱼,但由于人家从小在稻田中采食落在水中禾花长大,鱼肉烹饪后也带有禾花的香味而改名。
但说是智商税也不尽然,因为禾花鱼肉质细嫩,毫无腥味,刺也少,在现代也是难得的高质量食材。
更往前一点,一度是宫廷贡品。
顾若薇耳熟就耳熟在,曾经有一位财大气粗的大老板请她吃过。
干饭人对于格外好吃的事物,印象总是非常深刻的。
但她没想到的是,风华国现在就已经有了这种生态套养动植物的萌芽。
“......所谓的禾花鱼就是这样,百姓们能同时收获稻谷和鲫鱼,实属一举两得,要是能在粮食稀缺的西北推广开,肯定能大为改善。”顾若薇利用现实事例进一步加强自己话语的说服力。
之前询问顾若薇的那位官员,低头看长卷上的文字更加认真,眼睛越看越亮,不由道:“西北养鱼是不行了,但仍有很大的运作空间。”
“等等,《齐民要术》中有记,大豆和麻子混种,以及和谷子混播作青茭饲料的记载。”有人回想起自己所看的书,从古书中进一步找到了理论依据,“《农桑衣食撮要》也说,桑间如种大豆等作物,可使‘明年增叶二三分’。”
“如此说来,《农政全书》也说杉苗的‘空地之中仍要种豆,使之二物争长’,《橡茧图说》亦论橡树‘空处之地,即兼种豆’!”
只消其中有人开头,剩下的饱腹诗书的人也迅速从自己浏览过的诸多文献著作里找到了相关的记载。
这些书......顾若薇一个都没听说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