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缝合,包扎的演示就简单多了,可以直接叫个人上来,用布条在那人身上做演示,直观又方便。
陈兆慈醉心于备课讲课,养闺女,闲暇时间把她准备的教案都装订成册,可以当作培养外科大夫的教材用了。
至于许荛呢,听取了陈兆枳的建议之后,就去找靖北侯世子商量重振互市的事,还把自己的三舅哥带上。
河西县的父母官并不好当,如果一些政令跟守军的长官相悖,那就得服从守军长官的命令,有这样在规矩,想要做好一些事情比别县要难得多,所以前面几任县令都没出什么政绩,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后面要怎么发展,许荛心里已经有了一个大体的规划,但是能不能实施下去,他也不太确定,毕竟手下可用之人实在太少。
县衙的那些人,都不是他亲手挑选上来的,目前还没有一个完全放心的可用之人。
河西县地理位置很重要,不光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朝堂上的必争之地,许荛现在不光是要担心外族侵略,还要防备远在千里之外的京都,是不是有人会把手伸到这边做什么小动作。
许荛觉得现在自己的压力很大,好在陈兆枳的到来让他看到一些希望,带着陈兆枳去将军府之后,许荛觉得自己的信心又多了很多,总的来说,世子也是支持自己的,而且陈兆枳想要通过互市来控制草原上一些游牧民族的想法,世子也非常赞同。
男人都有野心,许荛也不例外,原来只是一个教授,除了做好自己的教学任务,做好自己的调研任务,也没有心思去想别的,但是现在,一个能够施展自己抱负的机会就这样摆在面前,为什么不去试一试?
哪怕面前有再多未知的陷阱和困难,也敌不过许荛那一颗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自己治下的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决心。
陈兆枳不能在这边久待,带着许棣又去了几次将军府,跟世子密谈过几次之后,就带着许棣,还有自己的随从,急匆匆的回了南边。
河西县跟雁门关挨着,可以说是雁门关的后背,想要进入大梁境内,一定要从河西县过,还得经过一条险隘的峡谷,这条峡谷早些年也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最近几年,因为雁门关的守兵,这附近的一些响马流寇不见了踪迹,从河西往河西所属的甘州去,这一路上才平安了很多。
因为地势险要,农业种植也不是很发达,所以,靠山吃饭的老百姓日子过的不是很好,有些地方甚至连最基本的温饱都不能够解决。
经过几天的实地调研,许荛的心情越来越沉重,交通不便,地里出产的粮食交了赋税之后,甚至不能维持一年的温饱,没什么有价值的经济作物,想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真的难上加难。
许荛这边成日操心河西县的发展大计,陈兆慈则依旧每五日去一趟将军府,空余时间带着许栀看书识字,顺便写自己的教案,两人各自忙碌,只有晚上吃饭的时候才能聚到一起,聊一些所做之事,也聊一家家常小事。
许荛跟陈兆慈有着一样的想法,事业重要,但是家庭更重要,特别是养育孩子,要尽到为人父母的责任,许棣虽然年纪小,但是他到底是个成年人,不管他做什么,许荛跟陈兆慈都会在背后支持。
他们两口子秉持的理念就是,孩子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作为父母,可以鼓励帮扶,但是不能过多的干涉。
对于许栀,两口子觉得女孩子要富养,物质上一定要富有,精神上要更加要富有,不求诗词歌赋样样精通,但是该有的学识一定要有,学识渊博,气质便会出众。
因着许栀还小,陈兆慈平时就简单地教她学几个字,等字识多了,再开始教她诗词,至于别的,她要是想学,到时候到找人慢慢地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