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先在屋里试一试吧,剩下的种子等明年开了春再说。”
说完了这些作物,许棣开始跟自己的爹娘说这些日子的经历。
陈兆枳带着许棣从从河西县往南走,不是单纯赶路,一路上经过一些县城或者是州府时,看到合适的货物就会收购一些,他带着这些货物往南边走,一边走,一边把手头的东西卖掉,饶是路上没有怎么歇着,也走了一个多月才能乘船前往海岛。
那海岛并不属于大梁的地界,而是自治,要不然陈家人也不会过来这边,陈家大爷在这边做过贸易,跟岛上的首领认识,当年带着一家老小过来的时候,也多亏了早些年的情分,人家才让陈家人在这边找了个地方避世。
后来,岛上的人就靠着陈家人牵头,发展了海上贸易,把从海外贩运过来的货物跟大梁的商人进行交换,这些年也挣了不少钱。
许棣见过了自己的姥姥和姥爷,还有大舅他们一大家子之后,在岛上待了几天,就跟着大舅一起出海了。
夏天海上经常会有台风,海船没有走太远,就去了附近的几个小国家,跟人家交换了一些货物,许棣去了之后,专门请翻译帮着找当地的植物的种子,这次带回来的种子,就是从那几个小国家找来的。
回来之后,陈家姥爷就安排舅舅们启程前往河西县,姥爷和姥姥年纪大了,不敢走这么远的路,就让舅舅们无论如何一定要把小外孙安全送到,让他们的妹妹一定要过去看看他们,人老了,也不知道还能再活几天,总想着多看孩子一眼,特别是陈兆慈这样嫁出去的姑娘,一别十几年,那真的是牵肠挂肚的想。
出海回去后,许棣又在陈家住了几天,然后跟着四个舅舅一起,带着从海外带回来的货物,一起坐船到了广州,在广州几家商行盘桓之后,就带着剩下的一部分去了余杭。
陈家在余杭有自己的商行,专门处理从海外带回来的货物,把货物放在商行后,又从余杭买了一些丝绸布料,这才快马加鞭的往河西赶。
许棣这一路上真的长了很多见识,眼界也开阔了很多,最重要的是,他这一路上对很多地方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他专门找人画了一张地图,把从南到北途径的一些地名标出来,虽然有些简陋,但还是让许荛跟陈兆慈对眼下的这个国家有了一个挺直观的了解。
来到河西县的第一场雪,就在半夜的时候洋洋洒洒地落了下来,早上起来时地上浅浅的一层积雪,负责清扫的婆子一大早就里里外外扫了一遍,许栀穿得跟一个小球似的到院子的时候,只看到房瓦上面还有一些莹白的雪粒子。
吃过早饭,陈家四兄弟跟陈兆慈说了一会话之后,就打算去外面逛一逛,跟着他们四兄弟一起来的除了几个家仆,还有陈兆慈大哥陈兆柽的儿子,二哥陈兆茺的女儿,也就是许栀的大表哥跟二表姐。
陈兆柽的儿子叫陈玉安,十六岁,陈兆茺的女儿叫陈玉兰,十二岁,两个人不光这次跟着从南边过来北方,听说从前还经常跟船出海,所以性格都挺活泼。
陈兆慈出嫁的时候,陈玉安才五岁,陈兆茺更是刚出生不久,人家都说做姑姑的一般对自己娘家的侄子侄女都好,到了陈兆慈这里,那就更不用说了。
这一行人从南边过来,穿的都不是很厚实,陈兆慈立马就让人去置办棉衣给孩子们穿上。
吃的上面就更不用说了,陈家的老家在余杭那边,家里常年都是吃惯大米的,陈兆慈囤的大米不够吃,还让赵婆子去街上的粮店,买回最好的大米给他们吃。
陈玉安跟陈玉兰看着姑姑忙里忙外,有些不好意思,便想帮着许棣一起,找一些能够在屋里养植物的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