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谁不知道啊?
可是吴妈妈和孙婵这种非专业学术人士,对于爱因斯坦的生平了解就更少了。
她们顶多只知道那是人类迄今为止,最伟大的科学家而已。
但是,黄东楠却慌了。
因为他是专业人士,所以他也隐隐猜到了韩青要说什么。
可惜,后知后觉太晚。
已经来不及阻止了。
“那年三月,爱因斯坦发表了量子论,提出了光量子假说,解决了光电效应,后来他就是据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四月,他给学校提交了论文《分子大小的新测定法》,拿到博士学位。”
稍稍停顿一下,韩青不急不缓道:“五月,他完成了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独立而完整的提出了狭义相对论完整原理,彻底开创了人类物理学的新纪元。”
目光转动,韩青看向一旁惊叹的吴妈妈和孙婵,详细介绍道:“这一年,爱因斯坦一共累计完成了五篇论文,四篇当年发表,还有一篇于次年发表,五篇全部都是诺贝尔奖级别的成果。”
不出预料,对于这位人类史上最伟大的天才科学家,孙婵和吴妈妈都是一脸饶有兴致的同时,也倍感震撼。
这还是人类吗?
如果不是规则限制,岂不是一年就横扫五个诺贝尔奖?
“其实和我们绝大部分人所想的不同,科学家真正产出成果的,恰恰就是在二三十岁这个阶段,四十岁以后,人体不可避免的走向生理衰老,虽然在六七十岁以前并不明显,但脑细胞的活跃度,确实是会减少。”
韩青悠然自得道:“之所以我们很少看到年轻的顶尖科学家,是是因为他们的科研成果,需要时间来验证,是否正确,最后才能给其评奖,四十岁以后,是收获的季节,但决定收获如何,那是四十岁以前。”
吴妈妈闻言,恍然点头道:“你的意思是说,小颜得趁着年轻……”
“错了,吴小姐已经不年轻了。”
韩青摇着头道:“我所说的爱因斯坦奇迹年,正是发生在其26岁那边,当然并不是说吴小姐也要达到那个高度,但实际上,她现在这个年纪,正是她一生科研的巅峰和极限。”
残酷吗?
很残酷。
绝大多数搞科研的人,26岁时,还在实验室给老板埋头哼哧哼哧打工,还在考验房子、车子、女朋友问题。
虽然三五十年后,他们也能成为光鲜亮丽的体面教授,专家。
但那是社会学意义上的成功,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资源、资历累计的成果。
科研?
四十岁以后,就看谁领奖多,那种真正权威的专业奖项,才能真正评判一位科学家达到了什么样的高度。
但……
“这完全是扯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