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帝嘴角猛抽,心想小样还跟朕演上了。
既如此,朕也跟你演上一回。
明宣帝不等卫莞等人走近,便上了车辇,一副爱答不理的样子。
果然大周国的使臣颇为不满,直斥明宣帝无礼。
天辰国的使臣也大大不满,说他家皇上亲自到国门口接已经是极大的面子了,还真多话。
两国使臣眼见着就要争执起来,明宣帝依然躺在车内漠不关心。
卫莞隔着车帘看了他一眼,最后她也没有劝阻,毕竟这一劝阻更有人说她通敌叛国了。
卫莞和明宣帝似旁观者一般在局外围观。
局内两拨使臣骂战的厉害,然而这一骂反倒是消耗了两拨使臣的体力,最后没人劝阻他们也自己消停了。
卫莞这才走回列队,抬手朝明宣帝的车辇拱了拱,问,“臣等可入城谈判否?”
明宣帝淡淡吐了一个字,“可!”
天辰国的使臣满脸怨恨的请他们进城。
两国使臣浩浩荡荡上了车辇,入了皇宫,于宫中大殿上又是一番激烈的和平谈判。
下朝后,两拨使臣各走各路,唯有卫莞被明宣帝滞留在宫中。
卫莞到宫中后,太后和太妃接见了她。
二人看到她如今的模样纷纷感慨她当时福大命大,如今又天资聪慧,能力不弱。
卫莞谦虚了几句,而后便说起一些家常话,以及她离开时发生的一切事。
关于这些事,太后和太妃便不再多说,他们将话茬交给了明宣帝,二人纷纷退到后宫,留明宣帝同卫莞细细交代。
卫莞趁机将自己偷偷准备的见面礼送到明宣帝面前。
明宣帝看了一眼,是棕色黄花梨雕刻的盒子,沉甸甸的,里头放了一串佛珠。
明宣帝看着她。
卫莞解释,“这是我去寺庙求得,可保平安,你且带着。”
明宣帝面色平静,心里却是一暖,好像长这么大,从来都是他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还没有人主动送过自己什么东西。
虽然这玩意保不保平安他不知道,但暖心却是真的。
明宣帝收下了,反问卫莞想要什么。
卫莞摇头,“我只要这阜蒼草种植的商机,其余的一概不要。”再说要了她也不方便拿回去。
明宣帝无语地扯了扯嘴角,话题重新绕回到种植问题上。
卫莞说,“我想亲自去看看地形环境,然后确定种植计划。不过计划一旦实行,要见成效却很慢。
皇上可得时常将消息透给我!”毕竟她不能久留天辰国。
明宣帝难得耍起小孩子脾气,“朕凭什么要透给你,有这利益朕自己独享不好吗?
再说你远在大周国,朕就是手脚再长也伸不到那边去吧。”
卫莞冷嗤,“得了吧。别以为我不知道你们当皇帝的本事大着呢。这点能力肯定行。”
明宣帝不再多言。
卫莞又接着往下说,说起此番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朝堂上争执不下的和平计划。
此番的和平计划就是针对两国交战时产生的矛盾,所产生的解决之法。
当初大周国说辰国因嫌大周国商人在辰国赚了太多钱,以至于辰国心有不忿,扣押了大周国的商人。
之后天辰国的意思是因为两国商人多有生意矛盾,只是日积月累之下矛盾爆发。
设计到矛盾的事,一向都是有官府处理,许或是本国的官府更偏袒本国人,所以产生了判案不公的事。
又或者,外国商人理屈又非要认定为本国官府判案不公。
至于究竟何种原因如今也是说不清楚了,卫莞觉得这些事可以不必再计较。
但也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两国商人的管理需要特定的官员进行管理。
为了显示公平最好是两国各安排一个官员,二人共同管理。
如此一来,两国使臣争执的问题便是那个为大,哪个为小,哪个决策,哪个听从。
官阶大小这种事,论理应该是一样大最好。但如果官阶一样大,那么如果各方官员各自维护自家商人,如此一来事情也是得不到解决。
官阶一样大,谁也不服谁,各自唱反调,事情如何尽展下去,所以必定要有个大小或者主次。
卫莞仔细一寻思,突然有了主意,“既是两国交易,不如就在两个各设一个管理司。
在本国的管理司,其主司便由他国大臣担任。
如此一来,各有牵扯各自平衡,一切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另外,既然是他国大臣在本国任官,那么俸禄就从本国出,官职也编入本国。我想如果两国国君都有和平发展的意思,也不会在俸禄上为难他国大臣。
陛下觉得此意如何?”
明宣帝挑眉,“朕倒是无所谓,就怕你们的仁德皇帝不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