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一怒,差点打了他。
之所以没打成,全也不是因为福临临时反悔了,而是底下人支支吾吾不肯执行,朝臣们哭哭啼啼跪了一地。
就因为,他这个皇帝,没有实权!
这才是福临生气的理由。
不过,这个理由不足为外人道也。
多尔衮一问,他便随意的说了说,糊弄了过去。
旋即问起了多尔衮在军中的打算,这些事,多尔衮可以称得上一言堂。
关于行军路线这种事,他平时很少对福临讲或者报备,八旗军现在只认他为主子,调军行动根本不用自己同意,单一个摄政王三个字足以应对一切流言蜚语。
朝堂上就更不用说了。
多尔衮提倡在朝堂上,知人善用,满汉一体,然而在军事行动上,一个字也不需要外人置喙。
之前有个汉人在朝堂上反对多尔衮的暴行,说多尔衮十日剃发易服,违者斩其三族,期间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抵抗,多尔衮手起刀落毫不留情,立刻杀了个精光。
这件事一经传出,登时便在许多人心里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因为多尔衮初入北京时,打的是可不剃发的名头,所以赢得了大家短暂的认可,虽然后面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也终归被剃发了。
但这些事,就像是华袍里的虱子,心照不宣,放不得台面上。
而一旦曝光,就如同地下老鼠跑到了米缸里,立刻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但这时,为时已晚。
清军已经牢牢的控制住了京师。
大家在道义上谴责他,却无法用实际来消灭他。
只好表面默不作声,实际将剃发易服和屠城归结为有一条多尔衮的昭昭恶行。
而那位弹劾多尔衮的汉臣,立刻被下了大狱,理由是怀疑他通敌。
福临一问这关于行军打仗的事,多尔衮眯了眯眼,心里一紧。
“好端端的,怎么问起这个了。”多尔衮淡笑着说
福临则是开门见山的反问:“怎么!朕贵为天子,无权过问摄政王的行事么?”
这话十分严重,基本到了如果在朝堂上就必然不能善了的程度。
就连多铎都下意识心里绷紧,去扫了扫四周,生怕有什么人出来偷袭,同样也随时做好了保护多尔衮离开的准备。
这些神情都落在了福临的眼中,他年少气盛,沉不住气,刚要再开口讥讽两句,就听多尔衮道:“臣岂敢,既然皇上想听,臣便说给您。”
对于多尔衮如今的身份来说,这便是认错了,给了双方各一个台阶下,不至于闹得你死我活收场。
福临冷冷发出一声鼻音“朕洗耳恭听。”
福临将朕咬得极重,多尔衮知道,这是年幼的猛虎在向霸占了他王座的老虎宣示主权。
福临沉不住气,多尔衮却不能沉不住气,如今时局刚稳,他并不想多生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