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你不是在证明数学猜想,而是在做简单的数学题!(1 / 2)

“你管这叫……”

“小研究?!”

当听到张志强的惊呼以后,罗大勇、颜静及朱萍一起看了过来。

他们没有听到前面的话。

张志强马上转过身,手脚并用的解释道,“王浩!他说用196的反例,否证了回文数猜想。”

“而且,他说这是个小研究……”

最后一句说的扯开了嘴,但也没人注意他了。

回文数猜想的名气没有那么大,但理学、工科类专业做科研的学者,一般都会知道,即便是朱萍也马上反应过来,“你说的是那个来回变换相加,就能变成正序倒序读起来一致的猜想?”

张志强马上用力点头。

罗大勇迅速看向了朱萍,眼神里闪现出一抹惊讶,仿佛就是在说‘她竟然知道’。

办公室里的人都知道。

当一个数字从左向右读与从右向左读,是完全一致的数字时,这样的数字会被称为“回文数”。

比如494、2002、85458……等等。

回文数猜想的内容是,任何一个自然数与它的倒序数相加,所得的和再与和的倒序数相加……如此反复进行下去,经过有限次步骤后,最后必定能得到一个回文数。

这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数学猜想,但却被多数数学家认为是错误的,因为很容易利用计算机找出一些,经过上万次、几十万次计算,依旧得不到回文数的数字。

196,就是其中很经典的一个例子。

有专业机构以196为基础,变换计算重复了数十万次,仍然没有得到回文数。

那么问题来了,是继续计算下去,就有可能得到回文数,还是不管经过多少运算都无法得到回文数?

这就是回文数猜想。

回文数猜想的内容很简单,但到现在一直没有得到证明。

罗大勇、颜静马上就走过来看,确定是回文数的研究后,也和张志强一样的惊讶,他们更惊讶的是王浩准备把研究发在博客上,而不是去投稿专业的数学杂志。

王浩满脸不在意的说道,“不用这样,真是个小研究,我并没有做严谨的证明,只是举出了一个反例。”

“大家都知道196是反例。”张志强道,“但没人能证明出来。”

王浩也没理会他们,打上了标题以后,就直接发布了出去。

在他的理解里,证明196是回文数猜想的反例,确实就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

他只是应用了不完善的数学方法研究,甚至是研究的一点内容,就完成了对196是回文数猜想反例的证明。

这只是S级研究数学方法的一点小运用。

只要把数学方法发布出来,其他人就可以依照方法,解决像是回文数猜想类似的问题。

所以最重要的成果是新的数学方法。

眼看着王浩把内容发布出去,张志强甚至心痛的捂住了心脏,其他人的感觉也差不多,放在他们身上,怎么也要投稿顶级期刊试试。

“太可惜了,这么大的发现!”朱萍知道什么时候也凑了过来。

王浩不在意道,“你们要是对证明过程有兴趣,可以去看我的博客。”

他们顿时都回到了座位上,打开了王浩的博客查看起来。

虽然他们嘴上说着对王浩把内容发布在网上很心痛,但如果不带入进去就感觉是个大八卦,于是他们纷纷把文章内容转发给其他人。

在短短的几分钟时间里,西海大学从上到下就全都知道了。

这件事情上来说,朱萍做起来是最积极的,因为她只扫一眼内容,就知道自己不可能看懂。

看不懂没关系,可以转发给其他人。

转发到网络上,甚至转发到学校的群组里,顺带标注上一句,“我从头到尾看了一遍,王浩教授的证明过程完全正确。

从现在开始,数学界就没有回文数猜想了!”

罗大勇正在仔细的看证明过程,就发现提示关注人里出现一条消息,他扫了一眼转发人的点评,抬起头以木然的眼神,仔细的盯着朱萍的脸。

朱萍也察觉到了,他和罗大勇对视,连续对视了好半天,感觉有些顶不住,有些脸红的低下头,随后马上再看过去,用力挑挑眉,仿佛是在说,“你看什么!”

罗大勇用手用力划了一下脸,摇了摇头就继续看起了证明。

“切~~莫名其妙!”

与此同时,颜静看了一部分也放弃了,因为其中有个收敛变换的内容,牵扯到了复杂的极限问题,她有些看不明白也就不看了。

张志强也在耐心的看、耐心的去理解,他觉得自己应该能看懂,因为证明过程就只有两页,但其中有一些变换非常的巧妙,还牵扯到一些有些高深的极限变换,想理解起来并不容易。

也只有罗大勇看的津津有味,一边看还一边拿笔做起了计算。

后来张志强干脆去问罗大勇,美其名曰两人一起研究,结果差不多是罗大勇一边看一边讲,他自己也发现自己在数学水平上,和罗大勇确实存在不小的差距。

与此同时,网络上看到博客内容的人也越来越多,查看人数正在以指数级快速增长。

王浩的微薄有50多万粉丝,之前最高达到了60万,但因为长期不发微薄,好像是一个死号,粉丝数量就不断的掉啊掉。

现在突然发布了一篇博客文章,还转发到了微薄消息上,顿时引起了网络上的关注,点进去就看到了标题--

《一个小研究,做记录,否证回文数猜想》。

看见标题很多人都觉得就是个小研究,也感兴趣扫一下内容,当然绝大部分人是看不懂的,但他们做了一下题目的阅读理解,顿时就感到非常震惊了。

“小研究?否证回文数猜想?王浩教授是在凡尔赛吧?”

“这百分之百是凡尔赛、太凡尔赛了!”

“这个证明是真的吗?有没有大神来帮忙看看?否定一个数学猜想啊,怎么听都不像是小研究。”

王浩的身上还是有流量价值的。

很快就有一些媒体号进行了文章的转发,做出来的点评都是,“西海大学王浩教授否证回文数猜想!”

“王浩教授竟然把否证回文数猜想的内容发在了博客上,他认为只是一个很小的研究。”

“否证回文数猜想?证明是否正确?期待专业的数学家给出回答!”

综合楼办公室里,也只有罗大勇能看懂王浩的证明。

如果放在网络上,超过99.99%点的人都不可能看懂,想找一个能看懂证明过程的人,绝对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绝大多数数学水平高的人,并不会长时间去刷微薄、博客。

另外,一些真正顶级的学者,也不会在意网络上发布的证明,因为类似的证明有很多很多。

比如,去搜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就能轻松找到几十篇,发布人甚至包括一些高校的教师,但大部分内容都没有人看。

原因很简单。

如果真的是正确的证明,为什么不去投稿顶级期刊,而要发布在网络上?

这种情况要么就是有一定的研究,不发表就感觉有些浪费,要么就是纯粹的民科。

但是,也分情况。

发表人具体是谁,是很关键的事情。

王浩就是特殊情况。

他已经完成蒙日-安培方程的正则性证明,再加上更有名气、影响力更大的阿廷常数的论证,以及寻找梅森素数的成果,他在数学界变得非常有名气,放在国际上也能称上一句‘顶级数学家’。

当王浩发表了一篇数学论证以后,哪怕只是在网络上发表,也会被好多媒体进行转载报道,进而被更多的人知道。

水木大学的数学科学中心,就有个博士生就看到了网上的消息,他马上把消息分享到了数学科学中心的群组里。

然后所有人都知道了。

类似的事情有很多,网络信息传播速度是难以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