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3章(1 / 1)

第973章在尚书省,兵部侍郎郭福善被房玄龄叫了过来。“郭福善,今日陛下在早朝上说的兵役一事。”“你这边要抓紧落实下去。”“眼看着过了年节,西域和阴山那边就又要动兵。”“关于兵役这件事,你们可千万不要怠慢了。”听到房玄龄的话,郭福善深叹了一口气。“房大人,自武德年开始,咱们大唐的战事就从未断过。”“中间又接连了三年旱灾。”“百姓户数锐减,兵役、徭役甚为艰难。”“兵部这边也已经发了不少政令下去,让下面的各州府抓紧征兵。”“但难度不小。”“而且,听说现如今的百姓,又开始效仿隋朝末年那套。”“为了躲避徭役、兵役,故意的折断自己的肢体。”“把自己弄残。”“还说什么是福手,福足。”“着实是可恶。”“还有一点,那就是朝廷定下来的兵役目标,是不是有些太高了点?”“房大人,您也知道咱们这边的情况。”“这根本就无法完成嘛!”听到此,房玄龄也是轻叹一口气。“朝廷的兵役制定,也是根据上一年的征兵情况制定的。”“但李秋那边的幽州等十三州,这两年的征兵数量都在五万以上。”“去年,更是直接征兵了八万之众。”“这样一来,也就拉高了标准。”一提这事,郭福善的脸色就如同吃了苦瓜一般。“问题就是在这。”“幽州那边每年征兵的数量多,可却直接被纳入到了幽州军体系之内。”“军饷、粮草都是自给自足,也仅仅是给这边报一个数目。”“唉,李相啊,现如今您正好主管了这一摊。”“要不也帮着想想办法?”李秋这时候看了郭福善一眼。“我说老郭啊,你们平日里是不是没少背地里骂我们幽州军?”听到他这么说,郭福善自然是连连摆手,矢口否认。随后,李秋接着说道:“这几年下来,战乱加上灾荒。”“确实百姓生活困苦,多艰。”“但是朝廷对外的战事,这是底线,征兵的数量必须要够。”“像你之前说的百姓为躲避徭役、兵役而自残手足之事。”“立即发布政令下去,从即刻起,严查这股歪风。”“但凡自残手足,躲避兵役、徭役之人,加重罪行和处罚。”“且,这些人不但不能让他们躲过兵役、徭役,反而还要增加。”“有的兵役参加不了的,就让他们去服徭役,从而将徭役那边的健全人充到兵役中来。”“总之,你先尽力去做。”“关于朝廷制定下的任务能否完成,这方面你先不要去管。”听到此,郭福善深以为然,点头退去。他这边刚走,太史令傅奕,气势汹汹的闯了进来。傅奕这个人,是个地地道道的老学究。有大学问,更有大脾气。尤其是如今他已经有七旬高龄,更是比年轻时还要固执的多。一见到他这脸色,唐俭还以为这位在朝中,甚至是在民间都颇具威望的太史令要找李秋来吵架。急忙就帮着相劝。见他如此,傅奕气哄哄的瞪他一眼,“唐俭!”“你拦我作甚?!”“我有事,要找主管礼部的仆射。”这时候,正埋头高效处理政务的李秋,也抬起头来。让这位老大人进来。唐俭也随之给李秋介绍,说这位是太史令,傅奕老大人。这时候,傅奕一板一眼的对李秋和房玄龄施礼。“我这次来,就是想找主管礼部的仆射,有事禀报。”“这件事,我已经找礼部很久了。”“亲眼看着他们的尚书换了好几茬,但是我要找的事情,却始终都没有人敢管。”“所以今天我就直接来找了两位仆射,看看你们敢不敢管?”听到此,房玄龄不由得眉头微蹙,心里已经抱着将他快点打发走的打算。对于这傅奕所找之事,他自然早就知晓。不过这种东西,怕是整个大唐也没人敢管。这时候,李秋较为好奇的对他说道:“不知道傅大人你所找何事?”“我就是主管礼部的右仆射。”“只要你提的是职责范围之内,确实是该管之事,我绝不推脱。”听到此,这傅奕也是嘿然一笑。“别人都说北平王年轻气盛,胆大妄为。”“如今一看,果然是名不虚传。”“我要找的,是眼下在我中原上肆意蔓延,如同蝗虫一样的佛教等异教徒。”“他们这群人,不讲君臣父子之义,对君不忠,对父不孝。”“游手游食,不从事生产。”“剃发易服,逃避赋役。”“剥削百姓,割截国贮。”“讲妖书邪法,恐吓愚夫,骗取钱物。”“百姓通识者少,不察根由,信其诈语。”“乃追既往罪过,虚求将来的幸福。”“遂使人愚迷,妄求功德,不畏科禁,触犯法律。”“其身陷刑纲,还在狱中礼佛,口诵佛经,以图免其罪。”“这人生死寿夭,本取决于自然。”“刑德威福,皆由君主决定。”“而佛教徒诈称,贫富贵贱由佛主宰。”“这是窃人主之权,擅自然之力。”“佛教肆行,其恶果是海内勤王者少,乐私者多。”“立于五庭、看膝下、不忠不孝者、聚结连房。”“故它入家则破家,入国则破国。”“眼下,这佛教已经在我大唐有急剧蔓延之趋势。”“若是再不加以制衡,我中原之儒家、礼制、道德之根基,就要深深被其损毁。”“危害甚广,绝非危言耸听。”“故我就想问,这件事,仆射大人你敢不敢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