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还得提到另一个话题——缘分。主人公问自己的母亲,既然知道两个人不可能走到一起,为什么还要支持他去挽回。老人回应的意思是缘分还没有完。对于这一情节,第十二章有交代,同时也交代了缘分就像蜡烛,用一些就少一点,所以,强扭的瓜不甜,强拆的缘不散。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也不知道怎么办,交往时愧于心,挽回时尽力就好。解说至此,你细品。
7、第五章与“诱惑”有关。
如副标题:不义之财,别人捞的挺好,却是我们的毒药。不管是贪污也好,受贿也好,还是小偷小摸也好,你细品。法不责众,但责你。
有一天,你孩子需要用点打印纸,你去买。你同事说:“这还用买?你直接从办公室拿一包回去够你孩子用三年了,我一直都是这样的。”你动心了,去拿,结果,被发现了。
主人公就是这样,身处的大环境就是这样,并且一年前就这样,看着大家都在弄,他也动了心。不得不说,上天还是有好生之德,多亏案发早,并且倒霉的也就那么一两个。解说至此,你细品。
8、第二十四章与“角度”有关。
债务崩盘,很多人都说赌博活该,作为当事人,主人公想的是第二十三章很多人不再借给他钱,他自以为看懂了人性,他是怨恨。当看到第二十六章,我们是不是该想到:多亏没人再借,如果再借下去呢?虽然这些人没有再借钱给主人公是人性使然,但不得不说,他们从客观上救了他。
9、第二十八章不要劝人。
这里有一句话“撞了南墙都不能觉悟,别人怎么能度?面对众生,佛祖的能力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这句话是说给那些总想劝别人的人的。前段时间有个朋友在工作中出了点问题总来找我,我也苦口婆心劝了一阵,后来发现济于事,所以就把这句话写在了这里,刚好对应了第二十六章的见死不救。天底下这么多人,执迷的时候真没办法劝,只能站在旁边看,当你还自以为是劝别人的时候,想想佛祖吧。
10、第十三章副标题什么都想要,求佛也贪婪。
这篇文里有6处说到求神拜佛。第五章,主人公到单位附近的庙会上去烧香,结果打牌输了;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二十三章,他都去了五台山;最后还清债务时还是去了一趟五台山。此外,在第二十七章,主人公去西藏时见到苦行僧的虔诚,到西安时听说了一个教徒以死威胁他信奉的神明,这两处叙述也与神佛有关。
我当时在想,什么是虔诚?最近烧香拜佛的孩子们很多,这引起了社会的诟病。再说到那个跳崖的教徒,他对神是深信不疑的,要不然绝不会在死前还想着威胁说“你再不救我,我就去死”之类的话。生活中这种人也有啊,相信神力,寄希望于神力啊。第二十七章,老杨的朋友引用了《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老子就是神,老子都这样说了,也不知道神到底是不是真的存在啊。
我又在想,求佛是否管用?主人公去烧了几次香,结果有好有坏,因此,求佛是否管用这件事有待验证。但注意,主人公最后又去了一次五台山,他不是因为债务还清才去的,他是因为自认为在这场困难中觉醒了才去的,就是说他获得了智慧。五台山时文殊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主管智慧。此外,文殊菩萨还有一个大愿,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搜资料看一看。鉴于此,主人公可能认为他遇到的老杨,或是老杨的朋友就应该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总之,他是获得了智慧,变得通透了的。
这段论述在文中包含了很多意思,见仁见智,笔者倾向于主人公的想法:他第一次去五台山,文殊菩萨显圣,因此,苦难与智慧同来。
————————————
很多地方还得回过头去再看一遍,才能想到当初写这些的初衷,请见谅,我会很快更新。
缺点:
1、前面叙述有些乱,没有什么大的波澜,不过是一些琐碎的生活。
2、个别地方为了审核需要,改动有些粗糙。后来也想过精细一下,限于时间原因,未能完成。
3、非专业、时间紧,文笔有欠缺。
望包涵。
优点:
里面涵盖了年轻人误而遥不可及的理想观、狭隘的正义观、误的爱情观、丧失敬畏心而歇斯底里地挑战权威等等诸多现象,涵盖的生活细节很多,需要细细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