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列位以为朱聿鐭的屯田制只是剽窃了曹操和诸葛亮当年玩过的老把戏,那你就错了。
他的屯田制是他总结了他所知道的所有知道的所有制度上的产物。
首先,历朝历代为什么会有农民起义?
不就是因为土地私有,大量百姓的土地被豪门大族兼并,导致百姓没有活路才揭竿而起的吗?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第一生产资料。
屯田制就是土地公有,防止兼并。
其次,就算没有土地兼并(这基本上不可能),小农经济也无法应对旱灾、蝗灾和水灾这样的大型自然灾害。
一旦遭遇,颗粒无收,卖儿卖女,那就成了基本操作。
屯田制可以大量的将劳动力都集中起来兴修水利工程。
还有一点,也是中国历代农业社会无法摆脱的。
天下大乱的时候,人口锐减,土地自然就有多的;
一旦出现太平盛世,人口急剧增长,而土地没有增长,再加上贪官污吏,土地兼并,没有不天下大乱的。
但是屯田制就可以避免这一点。
或许有人会问,无论施行什么制度,不侵略别国,是不可能增长土地的,那怎么避免这一点呢?
人口多了,土地没有增长,但是可以进行社会分工。
这个社会分工不是将人分成三六九等。
而是将工作细化。
靠近边境的百姓,学习中华文化,但是以畜牧业为生,他们可以向内地提供牛和羊。
牛则耕种;
羊则食用。
最重要的是马,由朝廷收购,再招募边民,组建骑兵。
有手艺的百姓不用耕种,则由屯田所安排别的营生。
会治病的为屯田所的百姓治病;
读书识字的启蒙屯田所的幼童;
能打铁的为屯田所提打造农具和兵器;
如果当时适合种植桑麻,则需要大量的妇女来织成布匹绸缎,提供给屯田所里的百姓穿戴,穿不了的则可买给那些没有种植桑麻的屯田所来换取粮食。
每个地方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优势。
没有战事的时候,每个屯田所主责是生产;一旦遇到战事,每个屯田所又成了一个一个的战斗堡垒,周边的几个屯田所又连成一片,相互策应,即可坚壁清野以防守;又可以不间断的以义勇军袭扰敌军,让敌军寝食难安寸步难行;还可以给主力兵团提供补给,更可以配合主力兵团歼灭敌军。
广西的屯田所还没有完全成型成功,但是在对抗吴三桂的时候,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以上所言,这是对内。
屯田所还可以对外开疆拓土。
朱聿鐭图谋开拓西伯利亚,也需要屯田所。
日后明军往北进攻的时候,军队占领的地方,就可以将军中士兵的家眷,以优厚的条件引来屯田。
类似于闯关东。
只不过朱聿鐭要做的是闯西伯利亚。
说是闯西伯利亚是好听,朱聿鐭的“闯”似乎更类似于殖民。
将大明的百姓迁徙到西伯利亚去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