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了,朝廷终于要北伐了!”
“我等训练那么久,终于有机会建功立业了!”
宣和四年四月,梁山泊在青州训练一年后,终于接到了北伐燕云的旨意。想到这一年来的辛苦,宋江这个被朝廷任命的破辽兵马副先锋,当即向朱武请缨,要率兵马出征。
对宋江已有几分信任,又有心用他打败辽国,朱武在听到宋江的请求后,当即就任命道:
“宋江从纠察总队抽选两千精锐,卢俊义率骑兵111旅三千人,董平率骑兵161旅三千人,栾廷玉率混成405旅六千人,张清率混成406旅六千人。一共两万兵马,组成北伐前军。”
“以卢俊义为指挥使,宋江为教导使,吴用为参谋长,在青州水师护送下,先行渡海远征。”
“尔等务必要尽快上岸,打下临近据点,接应后续大军!”
早已等待着这一刻,宋江、卢俊义、吴用等人闻言,立刻凛然应命。按朱武吩咐调集人马,渡海北伐燕云。
这四个旅人马都是精锐,作为前部先锋已经绰绰有余。梁山泊这一年来准备的海船,正好能一次性输送这些兵力。
定下大军前部,朱武看着一众跃跃欲试的头领,又任命道:
“关胜率骑兵121旅三千人,秦明率骑兵骑兵131旅三千人,呼延灼率骑兵151旅三千人,林冲率混成401旅六千人,杨志率混成402旅六千人,黄信率混成403旅六千人,孙立率混成404旅六千人。一共三万三千人,组成北伐中军。”
——————请在明天观看——————
“只用三个月就打得方腊即将灭亡,朝廷兵马实在不容小觑。”
“吾等接受招安,实是明智之举!”
看着从江南传回的战报,吴用等人感叹道。先前还有一些头领对朱武接受招安有些不解,如今在见到朝廷势如破竹一般把方腊打得即将灭亡后,对朱武接受招安的良苦用心,终于理解起来。
“高俅和十节度的兵马,和童贯率领的西军完全不能比。”
“若是前年攻打梁山泊的是这十五万西军,梁山泊当时的八万人马,下场不会比现在的方腊好到哪里去。”
“幸亏梁山泊接受招安,有时间扩充到二十万大军。”
心中庆幸着这件事,梁山泊许多头领在想到方腊的下场后,仍旧不免惴惴。和征战多年西军相比,梁山泊兵马纵然久经训练,战力却未必比得上他们。即使以二十万对十五万,许多人仍不免有许多担心。
就连朱武,在看到西军摧枯拉朽的表现后,对西军的战力,同样正视起来:
“本以为西军在面对辽国时大败,战力未必多强,但是从征讨方腊来看,着实不能小觑。”
“方腊准备多年,麾下头领的实力丝毫不逊于梁山泊。不如梁山泊的地方,大概是起事时间较短,士卒训练不及。”
“这样一支人马,被西军三个月击败。西军如今的战力,实在不能小觑,。”
被西军的表现所惊,再想到原书中宋江率梁山泊征讨方腊时,阵亡的头领多达五十九位,朱武对自己先前接受招安,更加庆幸起来。
如果他一直不答应受招安,这十五万西军精锐,就要由梁山泊来承受。纵然用各种办法取胜,梁山泊也一定损失甚剧。
如今由方腊承受这十五万西军的倾力一击,梁山泊在面对这些兵马时,就会更有准备。
只是,想到这支西军在即将到来的伐辽中遭遇惨败,朱武对即将到来的伐辽,心中难免不安:
“同样这支兵马,在征讨方腊时势如破竹,在伐辽时却接连遭遇惨败。”
“先前我答应伐辽,是否太自大呢?”
皱眉思索着这件事,朱武不知道是辽国太过强大,还是西军在征讨方腊后,战力开始下滑: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或许是西军征讨方腊后紧接着就去伐辽,疲惫之下遭遇惨败。”
“亦或者是这些来自西北的苦哈哈被江南花花世界所迷,战力也就废了。”
“西军北伐之时,不可能维持原有战力!”
推测西军在征讨方腊后战力下降,朱武见到梁山泊许多头领被这十五万西军的战力所惊,甚至还有些惴惴不安后,不免用这些理由,安慰他们一二。
就在这种情况下,邓元觉和方杰护送方金芝抵达青州、想要和梁山泊和亲的传来后,在梁山泊引起了激烈争论。
一些人认为梁山泊已受招安,不应在朝廷势大时重新反叛。一些人则知道招安只是幌子,梁山泊和方腊的联系一直未断,认为应重新起兵,把方腊解救出来:
“唇亡齿寒,唇齿相依。梁山泊虽受招安,却一直受朝廷猜忌。”
“如果朝廷在平定方腊后命十五万西军挥师北上,梁山泊如何抵御?”
“不如响应方腊重新起兵,在山东拖住朝廷兵力。甚至能趁机攻打东京,逼迫西军回援。”
“只要把方腊解救出来,朝廷就不可能全力攻打梁山泊。双方相互呼应,让朝廷疲于奔命。”
只是这个观点,并没有得到认同,许多人反唇相讥,认为这不可能实现:
“梁山泊以前和朝廷征战时,曾多次邀请方腊起兵,此人不为所动,丝毫没有和梁山泊呼应的打算。”
“如果梁山泊在这时起兵,把朝廷攻打方腊的兵力吸引过来。方腊以后在梁山泊和朝廷征战时,会在江南起兵吸引朝廷注意吗?”
“所谓相互呼应,根本是无稽之谈!”
争论许久,都没有统一意见。最终还是由朱武一锤定音,决定先拖着这件事,等待转机出现:
“朝廷兵马势大,说不定再过一阵,就把方腊消灭了。”
“如果梁山泊起兵后没能解救方腊,只是把朝廷兵力吸引过来,那么这件事情,对梁山泊就毫无益处了。”
“不如观望一阵,看方腊能不能挡住官兵,唯有相持下来,梁山泊才能呼应。”
命戴宗去江南打探消息,看方腊能撑多久。
“这样的话,邓元觉、方杰、方金芝三人,应该如何接待?”宋江道。
朱武沉吟一番,看到人群中的柴进,想起一件事来,道:
“让李应在青州拖住他们,再请柴大官人前去,接待他们三个。”
“只要在路上拖延一些时日,江南战局就会明朗。梁山泊是否起兵,那时就清晰了!”
让柴进代替自己,去青州迎接三人。
柴进领命而去,戴宗也前往江南,实时传递消息。
就这样,直到四月底的时候,方腊被俘的消息传来,邓元觉一行人方才抵达梁山泊,请求双方和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