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使我不由得想起了雍正皇帝,他曾说出满汉同源于伏羲、女蜗之言,这个认知对我影响颇深,使我看待华夏文化时,不再以民族为基准,而是上升到文明的高度,进而影响了我看待历史和社会变迁的态度。
见到如今之情形,我不免会想,若当初我手下留情、放过雍正,他会不会如其所言、知行合一,如华夏历史上真正的智者皇帝魏孝文帝那样推行汉化改革,使满清彻底融入华夏文明呢?
历史在发生之前,虽会有千万种不同的可能,但历史的结果却只会有一个。
现在看来,雍正的后人、那些满清统治者中并未出现真正的大智慧者,几乎所有满清统治者都在不断强化满洲人意识,都在有意或意地制造满汉矛盾,而这种矛盾的终极体现便是那句‘宁赐友邦,不与家奴’了。
此刻,腐朽灰暗的满清政权就像一座破烂不堪、摇摇欲坠的宫殿,正在等待有人伸出手来轻轻推它一下,然后,它就会摔落尘土、化为废墟。
曾经的琼楼玉宇终会变成如今的破败华屋,而加速这个过程的那个人已经出现了,他就是孙逸仙以及与他志同道合的同志们。
孙逸仙,名文字载之,他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受西方思想影响颇深。学成归国以后,他革故图新、积极进取,试图匡扶大清国。后来,他认清了满清统治者的腐败和堕落本质,从而改变初衷,敢为天下先,走上了推翻满清腐败统治的道路。
为了改变国民的认知,孙逸仙积极破除迷信,为此,他捣毁了乡民供奉的北帝偶像;联合爱国人士成立兴中会,后又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且积极联合各种力量、发动武装起义,使得满清统治大厦将倾。
一九一一年,满清政府以‘铁路国有’为名,收回了已归民间的铁路筑路权,却转而卖给了英法德美四国之银行团,这等厚颜耻的卖国行径彻底激怒了当地百姓,激烈的‘保路运动’开始了。
‘保路运动’受到满清统治者的残酷镇压,死伤人数有数百之多,而为了镇压‘保路运动’,满清政府抽调了大量兵力入川,使得兵力被抽调的湖北之防御形同虚设。
见此大好时机,同盟会联合文学社、共进会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在武昌发动反清起义。
武昌起义如燎原之火迅速蔓延至全国,短短数月后,满清的最后一任统治者末代皇帝溥仪就于一九一二年二月十二日在北京退位,满清宣告灭亡。
满清政府的灭亡,标志着封建君主统治在华夏大地的终结,这是一个意义非凡日子,从此,华夏人民迎来了更加先进的社会制度,华夏儿女也拥有了追赶上整个世界前进步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