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挂在升机上的秦朗天仍然露出他那独有的招牌微笑介绍道:
“各观众、各游客、各粉丝,您们好!我是鹏城旅游形像大使秦朗天。天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洛阳龙门石窟。”
龙门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这里有东、两座青山对峙,伊水缓缓。远远望去,犹如一座天然门阙,所以古称“伊阙”。“伊阙”,自古以来,已成为游龙门的第一景观。唐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洛阳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石窟始凿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494年)前后,后来,历经东魏、齐、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达400余年之久。密于伊水东两山的峭壁上,长达1公里,有97000余尊佛像,1300多个石窟。现存窟龛2345个,记和碑刻3600余,佛塔50余座,像10万余尊。其中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这些都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高的艺术诣。
着升机就飞临石壁,秦朗天将头顶摄像头对准佛像,近距离地进行拍摄,可以这样说吧,这是迄为止最晰、最近距离的一拍摄,甚至让人联想到悬挂在升机上拍摄就是为龙门石窟而准备的。
当升机飞到潜溪寺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潜溪寺是龙门山端第一个大窟。它高、宽各米多,进深近米,大约建于一千三多年前的唐代初。窟顶藻井为一朵浅刻大莲。主佛阿弥陀佛端坐在须弥台上,面颐丰满,胸部隆起,衣纹斜垂座前,身体各部比匀称,神情睿智,个姿态给人以静穆慈祥之感。主佛左侧为大弟子迦叶,右侧为小弟子阿难。两弟子旁边分为观音菩萨与大势至菩萨。是壁的大势至菩萨,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在故宫博物院有1比1的制陈列。阿弥陀佛与两侧的两菩萨称为方三圣,掌方极乐的三圣人,是佛净土宗仰的对。”
秦朗天一边介绍,头上的拍摄头一边像扫描仪一样,向旁边的佛像扫去。当扫描到极洞时,便对着金刚力士介绍道:
“金刚力士雕像比卢舍那佛像旁的力士像加动人,是龙门石窟中的珍,1953年理洞窟积土时,在极洞附近发现的,是盗凿而未能运走遗留下的。只见金刚力士两眼暴突,怒视前方,二手握拳,胸上、手、腿上的肌肉高高隆起。座雕像型粗犷豪,雄健有力,气势逼人。”
当升机来到宾阳洞前,秦朗天将拍摄头对准洞内介绍道:
“龙门石窟中另一个著洞窟是宾阳洞。这个窟前后用了24年成,是开凿时间最长的一个洞窟。洞内有11尊大佛像。主像释迦牟尼像,高鼻大眼、体态端祥,左右二边有弟子、菩萨侍立,佛和菩萨面相瘦,目大额平,衣锦纹理周密刻划,有明显域艺术痕迹。窟顶雕有飞天,挺健飘逸,是魏中石雕艺术的杰作。洞中原有两幅大型浮雕《皇帝礼佛图》、《太后礼佛图》,画面上分以魏孝文帝和文明皇太后为中心,前簇后拥,组成礼佛行列,构图精,雕刻细致,艺术价值很高,是一幅反映当时帝王生的图画。可惜国人勾结中国奸商盗运到国,现分藏于国堪萨斯城纳尔逊艺术馆和纽约市艺术博物馆。而洞口唐宰相书法家褚遂良书碑铭,很值得一览。”
当升机飞到摩崖三佛龛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摩崖三佛龛有尊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像组合在我国石窟寺中极为罕见。中间主佛为弥勒,坐于方台座上,头顶破坏,仅雕出轮廓,未经磨。佛经记载,弥勒佛是‘未来佛’,是作为现在佛释迦牟尼的班人而出现的。武则天利用弥勒仰为其登制舆论,登后又自称‘慈氏’(弥勒),推动了弥勒仰的风行。摩崖三佛龛的开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的,随着武周政权的垮台,摩崖三佛龛也因此而停工。虽然这组像是半成,却为我们了解石窟像的开凿序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物资。”
升机继续往飞,来到万佛洞,秦朗天将头顶摄像头对准洞内介绍道:
“洞中刻像丰富,石壁上刻满了小佛像,很多佛像仅一寸,或几厘米高,计有15000多尊。正壁菩萨佛像端坐于束腰八角莲座上。束腰处有四力士,肩托仰莲。后壁刻有莲54枝,枝上坐着一菩萨或供养人,壁顶上浮雕伎乐人,个个婀娜多姿,形逼。沿口壁上还有一座观音菩萨像,手提净瓶举尘尾,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十分传神。古阳洞也很出。这里有丰富像记,为人称道的龙门十二,大部分中在这里。代学者康有为盛赞这里的书法之为:魄力雄、气浑穆、笔法跳、点画峻厚、意态奇逸、精神飞动、骨法洞达、结构天成、血肉丰。”
当升机飞到莲洞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莲洞因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而得,大约开凿于魏年间。莲是佛征的物,意为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佛石窟窟顶多以莲作为装饰,但像莲洞窟顶这样硕大精的高浮雕大莲,在龙门石窟也不多见。莲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姿态自如。”
洞内正壁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主像为释迦牟尼立像,著褒衣博带袈裟,衣褶简洁明快。这是释迦牟尼的游说像,释迦牟尼外出讲经说法时的形。二弟子是浅浮雕,左侧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锡杖,似一域苦行僧,可惜其头部早年盗,现存法国吉博物馆。
龙门石窟中最小的佛像,仅有2厘米高,这些高不盈寸的小千佛于莲洞壁上方,生动细致,栩栩如生。
升机继续往前飞,便来到了奉寺,秦朗天将摄像头对准最大的佛像语平缓地介绍道:
“奉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摩崖型群雕,因为它隶属于当时的皇家寺院奉寺而俗称‘奉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二年公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主佛莲座侧的记称之为‘大卢舍那像龛’,这里有躯大像,中间主佛为卢舍那大佛,为释迦牟尼的报身佛,佛经说,卢舍那意明遍照。这座佛像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长达19米,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高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圆融和谐,详自在,身着通肩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鲜明而圣洁。尊佛像,宛若一睿智而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有人评论说,在塑这尊佛像时,把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开阔的胸怀和典雅的外貌地结合在一起,因此,有巨大的艺术魅力。卢舍那佛像两边还有二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二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刚劲。而力士像就动人了,只见他右手叉腰,左手合十,威武雄壮。”
当升机来到古阳洞前,秦朗天的头顶摄像头对准石壁的文字道:
“古阳洞在龙门山的,开凿于公493年,是龙门石窟像群中开凿最早、佛内最丰富、书法艺术最高的一个洞窟。它规模宏伟、气势壮观。洞中壁刻有楷体‘古阳洞’三个字,到了末绪年间,道徒将主像释迦牟尼涂成太上老君的形,讹传老子曾在这儿练丹,所以古阳洞又老君洞。”
古阳洞是由一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开凿成的。窟顶无莲藻井,地面呈马蹄形。主像释迦牟尼,着双领下垂袈裟,面瘦,眼含笑意,详地端坐在方台上,侍立在主佛左侧的是手提宝瓶的观音菩萨,右边的是拿摩尼宝珠的大势至菩萨,他们表情文静,仪态从。
古阳洞大小佛龛多达数,雕装饰十分华丽,是表现在龛的外形、龛楣和龛额的设计上,丰富多彩,变化多端,有的是莲瓣似的尖拱、有的是屋形的建筑、有的是帷幔和苏,并在龛楣上雕有佛传故事,如:古阳洞壁释迦多宝龛上,有树下诞生、生莲、龙灌顶等,讲述的是悉达多从他母亲摩耶的右腋下诞生,刚出生,就走了,一脚印都生出一朵莲,这生莲,他站在方台上,天中有条龙为他喷水沐浴。
古阳洞是魏皇室贵族发愿像最中的地方。这些达官贵人不惜费巨资,开凿窟龛,以广植功德,祈福免灾,而留下了书法珍-龙门二十。古阳洞中就占有十,另一在慈香窑中。龙门二十是从魏时精选出不同的二十块像记,它们记载着佛龛的雕凿时间、人物、目的等。二十的点是:字型端正大方、气势刚健质朴,结体、用笔在汉隶和唐楷之间。代学者康有为曾大力提倡个社会书写要用魏碑体,现在,龙门二十仍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年吸引无数的外友人,漂洋过,为的是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书法奇珍。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佛像雕刻技艺精湛,而石窟中像记也不乏艺术精。龙门石窟像记遍许许多多的洞窟,约有3600,其中龙门二十,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国内外学术、书法有很广泛的响。龙门二十,十中于古阳洞,另有一在山中部偏老龙洞崖壁的慈香窟里。古阳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的一个窟,凿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一年。洞内小佛龛琳琅满目,雕刻精巧。龙门石窟留著大量的宗、术、书法、音乐、服饰、医药、建筑和中外通等方面的实物史。因此,它堪称为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它与甘肃敦煌莫高窟、山大同云冈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因此,洛阳龙门石窟联合国文组织遗产委员会列入《遗产录》。
当升机飞到药方洞前,秦朗天的头顶摄像头对准石壁上的一张药方介绍道:
“看古阳洞,我们来到了药方洞,药方洞因窟门刻有诸多唐代药方而得。它始凿于魏晚,经东魏、齐,到唐初还仍有雕刻。洞中尊佛像,身躯硬少曲线,脖子短粗,身体硕壮,菩萨头冠两旁的带子很长,下垂到胳膊上部。这都是齐像的征。洞门两侧刻有药方150多种,所用药物多是植物、动物和矿物药。药方涉内、外、小儿、官等,所涉药材在民间都能找到,很大度上方便了老姓。这些药方不仅可以疗见的疾病,而还能疗疑难杂症,如:疗噎方可以疗食道癌。其中有95方在公10纪一日本学者录在《医心方》中,足见它的价值和响。药方洞的药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石刻药方,对中国医药学起重要的作用。”
当升机飞到擂鼓台中洞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看了山石窟群,我们过漫水桥来到了东山石窟。在东山脚下的公未开通以前,巨石上方原是一片平台。传说当年奉寺竣工时,武则天亲自率官驾临龙门,主这规模盛大的开仪,庞大的乐队便在这平台上擂鼓助兴,于是后人便把这里擂鼓台。相临擂鼓台的三个洞擂鼓台三洞。”
这是擂鼓台中洞,又大万伍佛洞。是一座武周禅宗窟,中国佛的禅宗是以专修禅定为主的派。“禅定”就是定而止息杀虑的意。洞顶作穹隆形,并有装饰华丽的莲藻井,像是一佛二菩萨,主佛为双膝下垂而坐的弥勒佛,壁有二十尊高浮雕罗汉群像,从壁起到壁止。罗汉群像构成一个半环形装饰带,罗汉群像均罗汉身旁都刻有一从《付法藏因缘传》里摘录的经文介绍该罗汉的身点。所刊经文中多杂以武周新字,这是是武周时禅宗所经营的洞窟。
当升机飞到擂鼓台洞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擂鼓台洞是龙门石窟中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的密宗像石窟,密宗属于中国佛的派之一,它源于印度,产生于公纪以后,佛的密是佛中的最后一个派,密传入中国,在中国的弘扬,乃至远播日本、朝鲜,还有密宗领袖和他们的宗动,都和洛阳龙门石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擂鼓台洞为穹隆顶,马蹄形平面,高4米,宽49米,窟顶为莲藻井,周围环绕四身飞天。其因风化剥蚀已不。说,洞的主像,中洞的三尊佛像以洞的一尊佛像,都是民国时从处搬移进去的。洞内三尊大坐佛中,东壁的主佛为毗卢遮那佛,意为太阳,除暗遍明之意,因此又称“大日如来”,它头带宝冠,胳膊上带着臂钏的菩萨装形,像高245米,结跏趺坐于09米高的须弥台坐之上。
在洞的前壁侧,雕有八臂观音一尊,像高183米,赤足坐于圆形台坐上,在前壁的侧还雕有四臂十一面观音,像高19米,赤脚立在圆形台坐上。
当升机飞到看经寺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看经寺为武则天时所雕刻,双室结构,前室崖壁有数十个小龛像,主室进深1170厘米,宽1116厘米,高825厘米,平顶,方形平面,四壁垂,三壁下部雕出高均180厘米的传法罗汉二十祖(正壁11身,两壁个9身),为我国唐代最精的罗汉群像,是隋代费长房《历代法宝记》刊刻的。这种不雕佛像仅雕罗汉的大窟,似是一大型禅堂,可能是禅宗所主开凿的。看经寺是龙门东山最大的一个洞窟,29尊传法罗汉存好。”
当升机飞到香山寺景观处上,秦朗天微笑地介绍道:
“香山寺于十三朝古都洛阳城13公里处的香山坳,与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山窟区一衣带水,隔河相望,与龙门石窟东山窟区和白园一脉相连,并肩邻立。”
香山因盛产香葛而得。香山寺微始建于魏熙平年(公516年),唐垂拱三年(公687年),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日照)葬于此,为置其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年(公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梁王武三奏请,敕“香山寺”,并重修该寺,当时香山寺危楼切汉,飞阁凌云,巍巍壮观,武则天驾亲游幸,御香山寺中石楼坐朝。留下了“香山赋诗夺锦袍”的佳话。唐大和年(公832年),河尹白居易捐资十万贯,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寺大振,这篇文章开篇第一句是对香山寺的推崇“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下,会昌年(公846年)白居易去,遗命葬于香山寺如满大师塔侧。宋金时香山寺犹存,末废弃,康熙年间重修,乾隆皇帝曾巡幸香山寺,称颂“龙门凡十寺,第一数香山”,这句诗摘自他当时所作的诗《香山寺二首》,镌刻在石碑之上,于香山寺的乾隆御碑亭就矗立着这块石碑,已有两多年了,末民国初年,香山寺又渐荒芜了,1936年香山寺进行重新修建后,为蒋介石庆祝十寿辰而在寺内建一幢两层小楼。蒋介石和宋龄多在此避暑,这幢小楼于香山寺内东侧,称为“蒋宋墅”。解后,香山寺又进行了多修葺,如,为了实施“旅游市”战略,拓龙门石窟景区的观项目,丰富香山寺的文化内涵,提升香山寺的旅游,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洛阳市委、市政府龙门石窟理局依《龙门石窟区规划》和《洛阳市龙门石窟护理条》,投资600万于2003年上半年成了对香山寺的。该工从2002年年底到2003年四月上旬成,历时100天,创了我国寺院度之最。这也是香山寺历史上的第修,新香山寺借鉴唐代风格,对蒋宋楼,乾隆御碑亭,衣钵塔等作为历史文物予以修缮、留、护。在原址上新建了钟楼、鼓楼、大雄宝殿,修了天王殿、罗汉殿、游道等。
相聚总是短暂的,又该和大家说见了。秦朗天对着镜头介绍道:。
“各观众、各游客、各粉丝,洛阳龙门石窟就介绍到这里,下我将带领大家一起游览洛阳老君山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