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吐出口浊气,苏浩然提起笔,蘸着墨汁,缓缓地写了起来。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看山总不同。”
这是这是苏轼的题西林壁,此情此景,不免让他想起东坡居士也曾经这般,所以心里默念着这句话。
"此题有趣,我喜欢。"
看到这个,苏浩然忍不住露出笑容,这是他见识过最新颖的默写题目。
多亏前世那些诗人感悟颇多,情景多相似,否则仅凭默写出如此新鲜的诗句,真是难以上青天。
“不论对否,总之我的对答应情应景,即便太宗、岱宗境界再高,也不会超我太多。“
绝句历经千百年来文人磨炼,若是不绝有瑕疵,岂能流传至今?
第三题后苏浩然一如既往书写,全凭前世记忆,采用文坛巨匠的诗词对答,总不至于空着。
考题诸多,苏浩然一口气答完大半,眼瞅还有三十余题,看来还需半日时辰。
不知觉中临近傍晚,天色变得昏暗,考棚修建时为遮风挡雨,所建屋檐修长,恰好挡住剩余的霞光。所以,不少考生纷纷点燃蜡烛,开启挑灯夜考。
“看来今年天气不好,初春的天就比去年稍暗,秋收纳粮危已。不过这个时辰尚未踏入夜时,这些考生就开始点灯,准备的三根蜡烛必然不够用。“
县试不允许考生私带蜡烛,属夹带,一旦发现立马上刑服罪。
何事秋摇摇头,对此次县试并不看好,修学练笔时凝神专注,视目便愈发清晰。针眼空隙经过练笔后,能有黄豆大小,所以墨染宣纸时,笔宇间的空隙都能逐一涂抹平。
此举也是判断考生笔力的重要缘由,毕竟,谁也不想看到书写的墨宝中坑坑洼洼,这是最粗浅,但最有效的方式。
看到考棚内的举动,何事秋叹了口气。
身为县令,掌一县治理,考校钱粮、刑名、治安、教育、民风,五大政绩,称为功业。
但凡县试中多录取童生,功业便算多一分,五大功业中教育则多算一分。元沧县本非富庶,这几年何事秋任劳管辖,但比起城阙府的其他县令的功业,总是差上一些。
“县试蜡烛是城阙府特制,长七寸六,厚一寸二,重七量九钱,可燃四个时辰,但不足以撑过三夜,需要考生明眸亮眼!唯有踏入童生境才能明眸夜视,即便在漆黑中也能如同白昼,一清二楚!“
奕棋担忧不道理,现在就点灯,那接下来怎么办?
苏浩然也觉得视线模糊,额头已渗出细汗,心神却渐渐凝聚,变得越来越清晰。
气海沉稳,眉心中间浮现一缕才气,随着他的心意而转动,不断增强他的气海。
浑然间进入空冥,下一秒,一股磅礴的才气涌上心头,苏浩然不禁睁开双眼,露出惊愕的神色。
"怎么会?"
昏暗的考棚变得明亮,黝黑的试卷清晰可见,并没有乌云蔽日让他看不清。苏浩然不可置信地揉了揉眼睛。
这是什么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