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没想到这辈子,临老了还能再见到这些东西,就这么被小主子平平常常拿出来,说是叫她们试着种一种。
如今田埂里,到处都是周大娘幼年记忆中,祖父和父亲精心伺候洋芋、落花生,还有那金黄色向着太阳而生圆盘。
看到这些东西,周大娘就觉得心里温暖。
手用力,土壤松动窸窣声传来,一串平均个头都不算小土豆带着松软泥土暴露在空气中。
周大娘眼前出现三个月前,她们准备种下土豆那一天。
当年祖父是如何带着父亲种植洋芋,周大娘还记得很清楚,首先需要先把土地精耕细作,犁地时候便放进去很多肥料;其次还要搭上温暖草席棚子早晚覆盖,免得被低冷空气冻伤它们。
给皇室中人吃东西,自然照顾上也要如同下人伺候皇帝主子一般。
然而那日小主子看见她们行为却是大惊,说道:“土豆不耗地力,能适应初春低温,直接把土豆块儿摁进土里便好,这个东西最是平贱好养活。”
当时听到这些话,周大娘心情很久不能平静,因为她也曾听祖父讲仙话故事一般告诉她,洋芋,也就是土豆,是如何被商人费尽心思从外面国度带回来。
一到陆上就被献到皇室,自此成为只有皇帝老爷和他亲戚配吃食物,他们这些低贱老百姓能看见样子闻闻味道,已经是修了几辈子福了。
然而在小主子口中,这个东西才是平贱。
种土豆那两天,周大娘心绪久久都不能平静,后来又是落花生,小主子用一百两金子跟府城杜老爷家买来一百斤种子。
一斤种一两金,这次总该好好伺候着吧,但小主子还是说:“随便种,你们就像是种稻麦那样种,种法子太金贵这东西反而没了价值。”
她提出了不同意见,落花生确是更金贵,打下来花生也极其美味,有一年她生辰,父亲偷偷从草席棚里揣回来两颗那样好看花生果。
她吃了,却是到现在都不曾忘过美味。
母亲还说,等她长大了成亲,会尽量购置一些金贵炒花生给她撒帐。
可是明朝一夕之间灭亡了,菜户制度也被取消,他们一家甚至连个安稳家都没有,为了能彻底叫她在大同府生活下来,父亲多方考察一个当地读书人,然后将她许配了过去。
爷爷甚至把贡献金种给当地有权势之人时得到赏赐,拿出来一半给她压箱底。
本以为生活就这么安稳,但不停打仗消息总是隔三差五传来,在路上时候她已经失去了亲兄和两个堂兄。
跟着到大同府,只剩一个小堂弟,然而没有多久,小堂弟还是被征兵带走了。
至今无消息。
后来祖父祖母、爹和娘,他们相继去世,只剩了她一个,娘家那点东西便都归了她,她对夫家并不藏私,将所有钱都拿出来叫温和好说话丈夫去置办家产。
银子放在哪里是死,得置产才有活钱,祖父说堂弟很可能回不来了,银钱许她随意支配,但她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会再没有亲人。
她得让钱再生钱,好在小堂弟回来后能有银钱给同时还能有一份家业。
于是她让丈夫置产,想重新种菜,没了给皇室供应蔬菜机会,他们还可以种一些常见菜拿到集市上卖。
祖父和父亲还活着时候,他们就是这么干。
但丈夫自诩读书人,不喜欢抛头露面做买卖,用她娘家钱再加上婆家一点钱,在府城大街上买了个铺子。
丈夫眼光不错,当年买下铺子越来越赚钱,然而赚来钱再无一分和她相干。
女人本来就不该有自己钱,更何况自己娘家一人俱无,周大娘便不深想这件事背后意味着他们周家其实是被卫家吞吃了干净这个事实。
好在她丈夫还算有些礼义廉耻,
嘴上不提心里却知花了周家钱给他卫家置产,对她一直尊重有加。
曾几何时她也觉得日子能这样过下去,未必会差。
但是丈夫娶了妾,妾生了儿子,等丈夫一死,妾也开始出面理家。
她身为明媒正娶夫人,反而被人高高架在一旁,到后来妾儿子更是污蔑她败坏家风,直接从那个家赶了出来。
那一天被县衙书办赶出来,她知道自己这辈子没什么好活了,只可惜到死也没有给周家留下血脉。
然而一个少年音色将她满心伤悲打散,少年说:“大娘,我可以问你几个问题吗?”
之后,周大娘就跟着小主子来了这里,不想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到这里有了比夫家时还安稳生活,甚至再次看到小时经常看见洋芋、落花生。
周大娘从往事中回过神来时,已拔了一片花生棵子,摘出来半篮子花生果,而后她将绿油油花生棵扒拉到路边沟笼上,把拍干净土土豆子放在花生之上。
她抬头看了看不远处一片甘蔗林似玉米地,那是少爷从四川带出来,当地百姓都种在瓦砾处贫瘠处救荒用。
她小时候吃过这个,爷爷种,给他们一家当果子吃。
周大娘正想过去掰两根,她看着早是能吃了,只小主子一直说还不熟,小主子家境富贵,怕是没吃过这样东西。正好今天小主子父亲和兄弟都在,掰些叫他们尝尝,其实味道并不比苹果梨子差。
摘下来以后晒干了配着米煮粥吃,也很不错。
远处有说笑声响起,周大娘手臂挽着篮子走到路边,半低着头恭迎。
康熙意外看了这妇人一眼,儿子□□出来奴才也有比宫里人还像样一天呢。
苏辰看到周大娘臂弯篮子里东西,抓一把花生分给阿玛和保成,“我们自己种出来花生,才从地里刨出来新鲜花生又甜又脆很好吃。”
康熙接了几个还带着新鲜泥土花生,后面跟着梁九功就要上前帮皇上剥开,也被摆摆手赶到一边。
苏辰对周大娘道:“你先去做饭,把花生洗好放在一边,等我们摘了玉米再一起煮。”
周大娘轻轻应了声是,后退到一边才迈步走了。
这些规矩,都是她记忆中家人常做,因此不用特别学习便像模似样。
康熙到底有些好奇,因为他儿子在宫里时候就不是一个特别看重规矩人,在外面能让下人还记着本分就不错了,怎会教如此规矩?
“爹,那就是我说玉米地,”苏辰说着往玉米地里走去。
康熙脚步跟上,问道:“你这里找下人,家世背景可查清楚?签了身契没有?”
清朝百姓各行各业人身依附比前代都大幅度减少,长工短工形式更受欢迎,苏辰对周大娘等人用就是长工契约。
“背景荣广查过了,”苏辰说道:“我没有让她们签卖身契,长期干活儿人身自由,这种我就觉得挺好。”
儿子这个小庄园一眼就能望到头儿,又只是种些田间作物,用长工也可。
至于以后怎么安排这些作物,到时再根据作物安排派遣心腹人员过来吧。
康熙这么想着,把目光放在那片风中拂动叶片高壮植物上:“那就是一亩至少能产三石玉米?”
“嗯,”苏辰用力点头,一开始他以为想找到玉米这种高产作物需要跑到北美洲,没想到和小舅在打仗地区闲逛时候,竟然在有村庄看见被随意种在屋前屋后,长得那叫一个营养不良玉米。
他问了当地百姓,才知道他们种玉米意识就和种个瓜果一样,种一片是当做副食。
问这个产量高,为什么不把所有田地都种了玉米饱腹,那老农回答道:“家里哪还有人种啊,几亩地黍粮就让我忙不过来了。这东西不能当税粮,除了自家吃,拿出去没人要。”
苏辰便意识到,想要推广一种作物,其中障碍并不仅仅是这个作物有没有出现,高产也不是推动一种作物快速被大家接受最大动力。
交通不便的
;时候,人与人之间交往本就少得可怜,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是古代社会最真实写照。
在这样情况之下,从吕宋带回番薯并此后几代都致力于推广番薯种植陈振龙极其后后辈,有多么难能可贵也显而易见了。
没看见土豆子吗?明末时候都从海外传来了,却一直被禁锢在皇室高门,土豆这种在现代两块钱一斤都嫌贵东西,此时竟然是只有皇室中人才能品尝到美味。
多么可悲又多么可笑。
因此当苏辰知道这些,“车厘子”土豆和“车厘子”花生种,他都从握着这两样东西豪门之家买了过来不少。
其实在皇宫苏辰是吃过花生,住在山上也吃到过师父给买花生炒货,对他来说花生从来就没稀罕过。
知道花生在现在民间都是珍贵物儿,还是在他打听土豆时候。
本以为多难得养活百姓做多两大产物,玉米和土豆,很轻易就被集齐了,苏辰便打算多种多培,之后免费发给百姓们种植。
产量这么大经济作物,本该因为量大价廉,却硬生生叫高人一等贵族们给弄成培育难、产量少象征身份东西,真是有够恶心。
苏辰想得有点多了,保成却没想这些,他一点儿都不嫌玉米叶子喇脸,摆手叫他哥和阿玛停在外面,自己就拎着篮子跑进玉米垄里,扑哧扑哧很快掰了一篮子青皮包着玉米棒。
出来,他举着篮子问道:“哥,这些够吃不够?”
苏辰看到他头上顶着一根玉米须,坏心情一扫而空,笑道:“够了够了,你快出来吧,拿凉水洗洗,不然脸会痒。”
康熙站在地边掰了两棒,掰开青嫩皮,看到里面排列整齐黄色玉米粒,就算没有农业常识也知道这是很好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