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19:15还有半个小时,《推拿》从无人问津,慢慢的迎来了一**的观众。</p>
有的甚至是从隔壁展映厅退出来的。</p>
满座是不可能的,但是也做了七八成,足足有两百号人了。</p>
除非是意大利本土电影或者是北美电影,不然很难达到这样的上座率。</p>
第一天一场,第二天中午一场,晚上一场。</p>
林冬买了一张电话卡。</p>
用来上网,看电影节的观众,还有相关媒体,对这部电影的评价。</p>
一位来自柏林的记者不满意电影的视点过多,多角色叙事,造成电影剧较为凌乱,他表示自己不喜欢《推拿》。</p>
这确实是一个问题。</p>
林冬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是主演之一。</p>
这绝对不是自谦的说法。</p>
而一位来自法国的一位影迷说:“这是一部聚焦社会边缘人的电影,不是内心的欠缺——普遍认为盲人的心智与正常人一样健全,仅仅只是因为不能拥有视觉而与这个世界架构了真正的鸿沟。”</p>
意大利本地的一家媒体从其他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这一次的华夏电影,我们可以看到更多暴力成分——比以往的那些更加残酷,电影院在播放小马割喉还有王大夫割伤自己的时候,旁边的观众捂上了自己的眼睛。</p>
而青鱼的表现比我们以前看到过的要更生动。</p>
很显然,这使华夏电影有更大的空间去展现更丰富的盲人世界,所以我看到《推拿》时非常震惊,没想到盲人的世界是这样的。”</p>
从数量上来说,评论非常多。</p>
看完电影的媒体和观众或多或少都写了点东西随手发上去。</p>
口碑不算爆炸,但是在水准之上。</p>
不过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意外。</p>
就是评委会成员、大腐国导演安德里亚·阿诺德竟然也发表了一片对这部电影的评论。</p>
评委会的人会看电影,几乎一有空就会去看。</p>
连评委会竹席贝纳尔多·贝托鲁奇都不例外。林冬好几次看到他坐着个轮椅,由助手推着去看电影。</p>
但是他们很少有人会提前暴露自己的立场。</p>
那样会显得不专业。</p>
这位巫师之王的半个老乡,安德里亚·阿诺德女士却向来以特立独行而著称。</p>
她是戛纳等国际电影节的宠儿,拍小短片就能拿奥斯卡。</p>
想评论就评论才是她的作风。</p>
还好,这位老乡并没有吐槽这部电影,虽然也指出了一些电影的不足之处,但是大部分的着墨点都是在夸赞。</p>
尤其是重点夸奖了林冬。</p>
说主演对小马内心的揣度、研磨是极其精准的,表演的张弛力和分寸感也拿捏的恰到好处。</p>
他是一团压抑着的火。</p>
暗黑、抑郁、甚至捎带颓废,却又不乏一点点暖光。</p>
这种夸赞很莫名,很激励。</p>
让林冬有种老乡要带他飞的错觉。</p>
该不会真的可以拿到影帝吧。</p>
威尼斯电影节的影帝,虽然比戛纳和柏林稍微次一点点,但是比金马和金像都要强一些。</p>
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影帝。</p>
这种不错的评论口碑很有用。</p>
第二天的两场,也基本上保障了八成的上座率。</p>
杜启喜有些失望。</p>
他还以为能够满座,甚至有观众会站在走道来膜拜这部电影。</p>
真特么想多了。</p>
一个威尼斯,一共才两万不到的居民,就算电影节期间会有不少人赶来,加一块也没三万人。</p>
三万人里面能有多少是来看电影的。</p>
六个展映厅。</p>
又会有多少人挤到一个展映厅里面去看文艺片。</p>
能保持两百人一场的观影人数,《推拿》足以傲视百分之九十的展映影片。</p>
“冬子,其实如果不是你,我这部《推拿》真的就废了。”杜启喜绪依旧不怎么高。</p>
“七喜哥,别这么说,拍的蛮好的。”</p>
林冬安慰的倒也真心诚意。</p>
杜启喜这人本事不大,但是他有一个好处,就是他不乱搞。</p>
不乱搞男女或者男男关系。</p>
也不乱搞自己不懂行的电影拍摄环节。</p>
他找的摄影师很牛皮,给他提了不少摄影层面的建议,这货竟然不顾一个导演的尊严统统接纳。</p>
还有他那个“你自己觉得行不行,不行再来一遍”。</p>
虽然实际上是他没啥底气。</p>
但是间接的造成了演员对角色理解更透彻,点汇聚成面,拉升了电影整体的质量。</p>
“如果不是你提醒我,我不会想到拿来参展,可能明天直接就在国内上映了;如果你是你在发布会和媒体聊得那么投机,咱们的电影不会有人看的;如果不是你演的好,那个什么诺森德不会看上咱们的电影。”</p>
“阿诺德,她叫阿诺德,不是诺森德。”林冬无语。</p>
“随便了,她到底叫阿尔萨斯,还是叫诺森德,谁在乎呢。”杜启喜有气无力的着大肚子躺在上。</p>
像是一只等待下锅的咸鱼。</p>
“你以为姜小军找的那些人都是干嘛的,就算没有那么多观众,第二天也会有很多关于咱们电影的报道,只要媒体报道,第二天就一定会有人去看,只是晚一天而已。”</p>
林冬没有把自己看的太伟大。</p>
事实也确实如此,他的出色表现或许多多少少赢得了媒体的赞誉,但这种疏离的赞誉,真的不足以让记者和影评人睁着眼睛说瞎话。</p>
最后的颁奖还没有到来。</p>
但是三场展映已经展现出《推拿》这部电影的高质量。</p>
这个时候片商就面临着一个选择,是赌这部戏能拿奖而提前下手呢,还是等颁奖礼尘埃落定后再谈生意。</p>
其实威尼斯电影节不是一个卖片的好地方。</p>
电影有艺术和商业双重属。</p>
除了林老板不想赚钱,其他绝大部分电影节也都要靠这两个轮子才能驱动。</p>
作为世界公认最具权威的三大电影节——戛纳、威尼斯、柏林在艺术上各有坚守,彼此不分伯仲。</p>
但在商业方面,威尼斯却像个一脸懵圈站在职业拳击手面前的小孩子,距离戛纳和柏林都有着不小的距离。</p>
展位以个位数计,片商也是随便派个人就打发了。</p>
甚至连多伦多都比威尼斯这边好卖片。</p>
如果不是《推拿》决定9.1上映——杜启喜并没有因为参加电影节而改变计划——可能会等到明年参加戛纳或者柏林电影节。</p>
今天是9月3号,国内已经上映完两天。</p>
首票房60万,这还是听说入围威尼斯才增加了一点排片量,第二天30多万,断崖式的下跌。</p>
杜启喜的低落也和这个有关系。</p>
他现在只能寄希望于海外版权了。</p>
颁奖礼是9月7,等待颁奖礼的这几天,也有片商过来接触。</p>
有一家负责东南亚市场的片场,开出了三十万欧元的报价,算是最高的一个。</p>
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价格了。</p>
湾湾那边的《郊遊》海外版权打包在一起也才买了十五万欧元。</p>
不过和《地心引力》一比又差了十万八千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