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的时节,是让人怀念,因为我们可以炮了。
除了自己买炮,还可以在大年初一里,挨家挨户地去拜个年顺便伸手讨个炮的,喜庆。
所以我家里东屋、屋都在头天晚上就把鞭炮拆好了,预备好初一大年夜里小孩们上门来讨炮。
我一般是跟了二旺、三滨伟去讨炮。大年三十说好不睡的,可还是忍不住就钻窝了,因为爸爸妈妈初一早起要去早早外出拜年,所以三十晚上我要睡在爷爷奶奶的东屋。
到半夜两点,村里的鞭炮声成片便响起,多户的人已经起床,准备迎拜年的村邻了。爷爷和奶奶在炕头把衣服从煤火上烤的暖暖的,然后迅披到我身上,让余温驱走棉衣的冰凉。
起床后,要在院子里和门外些炮的,几个两响和一把长鞭炮,哥哥一般都出手,我则捂着耳朵在一也看。
然后奶奶把饺子盛到碗里了,勉吃几口,却在心里记挂着,如出门迟了,怕讨要炮仗这事就走不村子了。
于是点上一香火,一个装炮的袋子,跑到门口找伙伴去。半夜三点的灯也不亮,鞭炮声却是起彼伏,连边邻村的炮声也阵阵传来。苇泉村来就有十二点就炮的习惯。
于是跟着两三人,见谁门口挂着又红又亮的灯笼就进去,家家都是热地发给小孩子小炮儿。有趣的问:没炮给糖行不行?
头连忙摇一摇。要炮要炮,大半夜可是要炮来的。有新娶媳妇的四雷庆等家里头刚拾,来不拆鞭便给了好几个炮仗,也有小门小户像洋迷的们家,也可以讨到小红炮儿不走门的。
走到大爷爷家、三凤叔家、惠的大娘和荷的大娘家,还可以讨到一个两响,二兴奶奶家也把我单独拉到一边给个两响炮,这也算是近亲戚家给的殊待遇了。
一边讨炮一边在上走着炮,倒也是高兴。我是不敢把炮拿在手上点着丢出去的,敢把炮石头上点。不响的炮便折断来点药让炮成“楚楚”的。
到天明时,村里拜年的也太约都走遍了,讨炮要炮的我也来送了两炮了,哥哥也跟他们一群伙伴玩够了来,因为该上坟了。
大年初一去上坟,奠拜一下人。往往都是天不明就开始动身,起的早的老坟远的,还要个马灯,马灯可以防风。还要带上蒸饭汤,也就是煮饺子时预留一点汤水,而爷爷都让汤里带点饺子。其他就是炮仗和阴票纸布等,东院互相喊一声,相约着一起上坟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