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江北新城(1 / 2)

岁月丰盛 宴坐青山 2411 字 2023-11-16

训练结束,队形靠拢、向右看齐、向前看、稍息、立正。

文汉作训练小结时,首先对大伙的支持表示感谢,接着表扬了最为刻苦的高川和陈排骨,最后是一番激情洋溢的鼓励。

解散后,大伙都喊饿,说练功把肚皮搞空了,待会得多吃点。他们就住在神火锅三楼,早餐通常是面条、稀饭。

林伟发笑眯眯地摸出烟说:“文汉,辛苦辛苦,抽支烟歇会儿。”

文汉接过烟,望着伙计们远去的背影道:“这帮人不,肯吃苦,也听招呼。”

林伟发脸色一沉,哼了声道:“谁敢不听你招呼,跟我说,我立马叫他卷铺盖滚蛋。”

文汉笑笑,没说话。

“附近有个面摊,条件不怎么的,但味道很不。”

“好啊,你带路。”

林伟发的车停在神火锅大门口,是一辆黑色桑塔纳。

文汉坐在副驾驶座上,啧啧称羡道:“不不,你小子提前过上了共产主义。”

林伟发一脸嘚瑟,嘴上却是言不由衷的谦虚:“嗨,不就是一辆车嘛。”

汽车行驶两三分钟,停在建设厂家属区门前。只见一面摊摆在老黄桷树下,有几个食客正在吃面。

林伟发说:“这里的特色是土鸡汤面。”

“那就来土鸡汤面,我吃三两。”文汉确实饿了。

“要得。”

摊主是个精神矍铄的老爷子,满头银发,慈眉善目,看样子少说也有七十岁。他手脚麻利地抓起一大把面条,扔进扑扑翻腾的一口大铁锅内,接着,拿起一双特长的木制筷子,在锅里轻轻搅动着。然后,他抓起一把青嫩欲滴的菜叶扔进锅里。旁边另一口大锅里,煨着两只肥嫩鲜黄的土鸡,扑鼻的香气引得文汉食指大动。

不一会,面条出锅了,端面条的是个胖乎乎的老太太,也是一脸慈祥,满头银丝,腰间系着某某味精厂字样的雪白围裙,两臂戴有雪白的袖套,让人看着格外舒心。把面条放在文汉和林伟发面前,她不紧不慢走到角落里,坐在小木凳上,仔细清洗浸泡在一个大盆里的碗筷。

文汉喝了一口热乎乎的面汤,香,真香!抬起头来,老爷子正乐呵呵地望着他:“正宗的土鸡面汤,味道咋样?”

“巴适得很。”文汉冲他竖起大拇指。

老爷子一脸自得地点燃香烟,拧响面摊旁的收音机:“现在是新闻和报纸摘要时间……”

老爷子身板清瘦,但是很硬朗,戴着老式黑框眼镜,嘴边总是挂着一丝笑意,活像个循循善诱的教书先生。跟老太太一样,他也着雪白围裙,戴雪白袖套。

“老爷子,您今年高寿?”文汉一边呼啦面条,一边问。

“七十七。”他的声音浑厚而洪亮。

尽管有一定思想准备,文汉还是吃了一惊:“您这么大年纪,怎么还出来摆面摊啊?”

老爷子随即反问道:“我这么年轻,怎么不能出来摆面摊啊?”

文汉先是一怔,继而笑了。

这面摊不仅有各种面食,还兼搭出售茶叶蛋、牛奶、酸奶、馒头、包子、稀饭等吃食。面摊正上方横着一张白纸,上写五个憨态可掬的墨字:老爷子面摊。

文汉边吃面条,边跟老爷子摆龙门阵。

老爷子说:“我姓董,这是我老婆子,我俩都是农村人,进城十来年了。说实在话,我起初一点都不想进城,我们在农村生活得好好的,有粮食、有菜地,吃着不要钱的井水,空气又好,日子巴适得很。”

文汉连连点头。

“都是我那小儿子,非得接我来城里。他在城里做点小生意,挣了点钱,买了房子,说是要让我跟老伴来城里享享清福。唉,我们农村人成天干活习惯了,哪闲得住?一天到晚吃饱没事干,还不憋出病来?后来,我跟老伴一合计,嘿嘿,就摆了这么个面摊。”

“老爷子面摊,呵呵,有意思。这招牌是您老的墨宝?”文汉边问边递给他一支香烟。

老爷子接过烟,夹在耳边说:“我好歹识几个字,写得不好,是那么个意思就行。”

“挺好挺好。”文汉掸掸烟灰道。

“小伙子,今后常来照顾生意哈。”老爷子说。

“好的,没问题。”

林伟发说:“老爷子,我每周都光顾你的面摊两三回。”

老爷子连连点头:“对头,你是老顾客。”

离开面摊回到车里,文汉拍拍他肩膀说:“发哥,不好意思,昨晚我……”

林伟发看了他一眼道:”我晓得。”

“你晓得?文汉莫名其妙,你晓得啥子?”

“我晓得你在练少林童子功,老二不能开光。”

“去你的老二不能开光,开车哟。”

“说正事,文汉,你想去哪儿买训练器材?”

“我怎么知道,我离开东江都整整三年了。”

林伟发想了想说:“江北体育馆附近有不少体育用品商品,就是不知道有没有武术训练器材。”

“那就去江北体育馆。”文汉说。

“江北体育馆在新城,刚落成不久。”

“新城?”

“是的,也就是新建的江北城区。林伟发解释道:“现在城市发展得太快,人口越来越多,原先的老城区根本容不下这么多人。没办法,只能向郊区扩张,征一大片农村的土地,修路、盖房子,建商场。说白了,就是另外打造一个城区。”

“这是啥时候的事儿?”

“也就是你当兵后不久。听说区委和区政府也会搬到新城,今后,整个江北区的中心都会向新城转移。”

文汉忍不住问:“政府征用了农村的土地,那农民咋办?”

“你放心吧,政府会给农民一笔拆迁补助,还会修安置房,价格比商品房便宜很多,农民可以用拆迁补助买安置房。当然,如果经济上吃得消,他们也可以买居住环境更好的商品房。拆迁农民进了城,户口也转为了城镇户口,变作了城里人。”

听着林伟发侃侃而谈,文汉顿感自己与时代严重脱节。在他的记忆里,由农业户口转为非农户口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不仅要靠关系,还得花一大笔钱,至少三五千。过去,农转非相当于鲤鱼跳龙门,相当于鸡窝里飞出金凤凰,相当于祖坟冒青烟,而现在,只要土地被征用,农民就能摇身变作城里人。

窗外,道路逐渐变得宽阔笔直,简直有些机场跑道的气势。林伟发说:“新城就在前边不远,快到了。”

文汉举目望去,好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大型挖掘机、推土机在工地作业,数十辆重型卡车穿梭期间,忙得不亦乐乎。远处,矗立着十来栋刚刚建成的楼房,米灰与雪白协调杂,显得很现代很气派。

“这是正在建设的一个楼盘,叫做……盛世名苑。”林伟发说。

“不不,这房子蛮漂亮,名字也取得好。”

“江北体育馆就在那。”林伟发伸出右手指点道。

文汉顺着他手指方向望去,只见一座巨大的银灰色椭圆形建筑物。再细看,建筑物内有一露天体育场,标准的足球场、篮球场,以及雪白的环形跑道线清晰可见。

“嗬,新城的体育馆比以前的老体育馆大多了。”文汉不由发出感慨。

“那是,新建的嘛,不管规模还是设施,都比以前的好很多。”

说话间,汽车距离体育馆越来越近。体育馆前,是一个巨大得超出文汉想象的广场,遍铺白麻花岗岩材质的石板,看上去洁净厚实、赏心悦目。正方形树池里栽种的,全是从别处移来的大树,品种不一,株株冠盖如云、郁郁葱葱。体育馆正面高墙上,赫然安置着一个庞然大物,那是不知道多少吋的巨型电视屏幕,正在播放广告。

桑塔纳泊在广场边上,熄了火。林伟发说:“体育馆一楼的门面房,大多是销售体育用品的商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