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练剑结束后,许元的右手就经常会因酸痛而抬不起来,有时就连吃饭都需要清玄帮忙。
而清玄和许元,也在往后的日子里从西陵城内搬出,原因也什么简单,一来客栈练剑过于拥挤不便于许元练剑修行,二来师徒二人的口袋也略显局促,不得已得先从客栈搬出,随后在西陵城外的某处村落旁简单的搭了个茅草屋子,屋子简单,不过好在清玄与许元也不是太过在意外在环境之人,就渐渐在此住下了。
原先这个村落里的人们是极为抵触这对来历不明的师徒弟子的,实在是这位老道士的面容很难让人生出信任感,再加上这类村庄里的人群从骨子里就有些排外。
原先清玄是想花些银钱在村里买些粮食和木材的,但极其排外的村户们非但没有答应,甚至还纠集了村落里的汉子想要给这个惹人生厌的老道一点教训。
最后奈,只得是许元出面,伪装成家世凄惨家可归的少年,向村民们祈求能有个落脚之地,哭的稀里哗啦。乡里乡亲眼瞅着这个面容清秀的少年家可归,心里大多也就动了恻隐之心,也就不好再动手赶人了。
乡里村落的人们大多善良朴实,他们可能因为面相不好的人产生厌恶,也同样毫不吝啬自己的善良。
听说这位家可归的少年是被这位老道收留,不由得也对这位面相不是很好的老道报以善意,当天晚上就送来了许许多多粮食和用以休息的棉被。气的清玄当夜躲在房里怒斥这群以貌取人的村民是如何如何过分。
之后的几日里,清玄四处逛过了村落里的大大小小各个角落,而许元仍旧是修行基础剑招,不过相较于之前,铁剑脱手倒飞的情况也远不如以前多,也连握剑的手臂酸痛的情况也在清玄秘传膏药的辅助下日益减退。
这几日的探访之中,村民对这个面相不善的老道的好感也增添了几分。清玄这些日子里在村庄闲逛中也发现,村里有着许多已经达到入学年纪却因不得以进城入私塾的孩童。
私塾在大元每一个大州的乡落都显得格外珍贵,更别说远不如那些更加富有的州地,孩童入学,大多都是城里稍稍富裕家的孩童才能有这样的机会,甚至有些稍稍偏远有钱人家都寻不到一个愿意来此的私塾先生。
清玄当夜回到草屋,就连带着练剑极其疲惫的许元一同外出,在村落外一处不甚茂密的树林中伐树取材数日以后,在村落西边茅草屋旁,立起一间不是那么豪华却足够遮风挡雨的木屋,由清玄担任这座小村落第一位私塾先生,而清玄教的,仅仅是一些常用的文字和诗句。
许元私下也常常询问清玄为何不多教一些,传授他们道法,教授他们武艺。清玄也只是摇摇头,只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的路要走,而我,能做的也仅仅是给予他们选择的机会罢了。“
...........
日后的某些年里,西陵也远比今日的西陵要更加繁华,而人们惊讶的发现,西陵的第一任领略史与第二任总兵大人,居然都出奇的生活在同一个地方,同一座村落。
而这个普普通通的村落原本名,在清玄与许元离去后,将村名改成了清玄。
...........
在西陵城外某个小村落练剑的许元已在这个小村落居住已有一个月了。起先的日子里,清玄还会抽出时间陪同许元练剑,依次来指出许元挥剑的问题与误。而后的几日里,清玄大多也不愿来了,许元的动作也以越发标准,误与问题也不需要清玄指出,许元自己就可以清楚的认识到,而清玄也忙着教授他的孩子们下一课的文字与诗句,暇来此。在此之后,许元除去基础的母剑四式,还学会了清玄的太极剑十三式并融会贯通。而清玄虽说不收这群孩童一分一厘的学费,但村落里的村民也不是不识好歹的人,虽说不收学费,但还是变着理由给清玄和许元送来家里的特产与菜食,这也让清玄师徒二人不必再担心物质上的问题。
............
先帝驾崩,少帝即位,是为元明帝,年号宏祥。
宏祥十六年襄王举荐州内文人徐文轩,文采惊世,国之栋梁。帝大喜,上拔入朝,帝面之,大喜,拜翰林学府,许求学一年后,入朝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