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淋巴细胞是具有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一种白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两类。这两类淋巴细胞都来源于骨髓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进入胸腺,分化增殖发育为T淋巴细胞。另一部分在人骨髓内发育为骨髓依赖淋巴细胞,即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
22、简述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的功能。
答: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都起源于骨髓中的淋巴干细胞。一部分淋巴干细胞在胸腺内发育为T淋巴细胞,其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激活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具有重要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被激活后,可以直接将感染的细胞细胞溶解清除。另一部分在骨髓内发育为成熟的B细胞,直接进入淋巴结、脾脏等器官,当收到病毒等抗原的刺激时,即可进行繁殖和扩增,成熟为浆细胞,产生抗体,中和入侵的病毒和细菌。
23、简述抗体对细菌和病毒的杀灭机制。
答:①沉淀和凝集。已知每一个抗体分子至少有2个结合点。一个抗原分子常有多个能与抗体结合的部位,即常有多个抗原决定子。因此,一个抗体可和2个以上抗原结合,而一个抗原则可和多个抗体结合。于是,多个抗体和多个抗原可辗转结合形成大而复杂的结合网。如果抗原分子是可溶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使抗原分子失去溶解性而沉淀;如果抗原分子是位于细胞上的,抗体的结合就使这些细胞凝集成团而失去活动能力,如血液凝集。血液中的单核细胞可长大而成吞噬能力强大的巨噬细胞。免疫反应能刺激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将抗原抗体反应形成的沉淀或细胞集团吞噬(吞噬作用)。至此,侵入的抗原分子被彻底清除。②补体反应。对于细菌等细胞性质的抗原,只靠抗体的作用往往不能消灭,必须有“补体”产生的破膜复合体的参加才能使它们溶解死亡。补体是存在于血清、体液中的蛋白质分子。补体系统不是抗体,也不是单一的蛋白质,而是相对分子质量在24000—4000000之间的一系列蛋白质分子,分别称为C1~C9、B因子、D因子等。此外,还包括许多调节蛋白分子。C1~C4和B因子、D因子都是酶原分子,在正常条件下,没有活性。只有在发生了免疫反应之后,或在细菌等抗原直接刺激下,才陆续被激活。这个激活过程十分复杂,其终产物是使细菌等抗原外膜穿孔而死亡的破膜复合体。③K细胞(杀伤细胞)的激活。抗体的作用除与抗原结合,使各种吞噬细胞和补体活跃起来而使抗原被消灭外,还有另一种作用,就是促进杀伤细胞活跃起来,将抗原杀死。K细胞在形态上和淋巴细胞相似,也存在于血液之中,但K细胞既非T细胞也非B细胞。抗体与抗原结合后,K细胞的表面受体能和抗原表面的抗体结合,即将抗原杀死。除K细胞外,巨噬细胞以及中性和嗜酸性粒细胞也同样可被抗体激活,杀死抗原。
24、免疫系统被外来抗原激活的基本过程。
答: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与遇到的抗原的决定子结合,B细胞被活化,并长大和分裂形成有同样免疫能力的细胞群,又继续分化为浆细胞核记忆细胞群。巨噬细胞和助T细胞参与B细胞的活化。记忆细胞寿命长,对抗原十分敏感(本身也分泌抗体),能记住入侵的抗原。并且在同样抗原第二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能更快的做出反应—能很快的分裂产生新的浆细胞和记忆细胞,将细胞再产生抗体以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带有不同的MHC分子的外源细胞,如移植器官,在植入动物体后,体内带有特异受体的T细胞分裂产生大量新的T细胞,其中胞毒T细胞有杀伤力,使移植器官的细胞破裂而死亡。助T细胞分泌物质使胞毒T细胞、巨噬细胞以及各种有吞噬能力的白细胞活化起来,大量集中于移植器官区域,与胞毒T细胞合作,将移植器官吞噬消灭。在这一免疫反应完成时,抑T细胞开始发挥作用,抑制助T细胞和其他淋巴细胞的活动,从而终止这一免疫活动。此时如果再次植入同一来源的器官,初级免疫活动产生的记忆T细胞立即分裂而产生新的效应细胞,使移植的器官迅速被排斥,同时产生新的记忆细胞保持记忆,是次级免疫反应。次级免疫反应比初级免疫反应发生的快,效率也高。
25、简述单克隆抗体。
答:由单一B细胞克隆产生的高度均一。仅针对某一特定抗原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通常采用杂交瘤技术来制备,杂交瘤抗体技术是在细胞融合技术的基础上,将具有分泌特异性抗体能力的致敏B细胞和具有限繁殖能力的骨髓瘤细胞融合为B细胞杂交瘤。用具备这种特性的单个杂交瘤细胞培养成细胞群,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26.简述激素的主要作用。
答:①维持稳态;②促进生长和发育;③促进生殖活动;④调节能量转换;⑤调节行为;
27、动物激素分哪几类?它们的作用机制有什么区别?(简述水溶性激素的作用机制/请用第二信使假说解释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
答:特定的器官或细胞在特定的刺激(神经的或体液的)作用下分泌某种特异性物质,即激素。根据化学结构分为4类:蛋白质类、多肽类、氨基酸衍生物、类固醇。又可归并为两大类:含氮激素和类固醇激素。①含氮激素的作用机制:第二信使假说。Sthran1965年提出。含氮激素一般分子较大,不易透过细胞膜,而是先与靶细胞膜表面的特异受体结合,激素是第一信使,当激素与细胞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后,激活了与之偶联的G蛋白,通过G蛋白再激活膜内的腺苷酸环化酶,催化细胞内的三磷酸腺苷转化为环一磷酸腺苷(AMP),AMP作为第二信使,进一步促进蛋白激酶的活化,影响靶细胞内特有的酶或反应过程,引起靶细胞各种生物效应。②类固醇激素作用机制:基因表达学说。类固醇激素是一类小分子脂溶性物质,至靶细胞后,能透过细胞膜进入胞内,与胞浆内特异性受体结合形成激素受体复合物。后者,在一定条件下,可透过核膜进入核内,形成核内激素受体复合物,该复合物迅速的与染色质的DNA分子结合,启动转录过程,形成信使核糖核酸(RNA),RNA在胞浆合成相应蛋白质,引起相应的生物效应。
28、举例说明机体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不同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答:神经调节以反射为基本活动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存在着下丘脑—垂体—内分泌腺的分级调节机制和反馈调节。激素下内分泌腺细胞中合成以后,通过外排作用分泌到体液中,通过体液的传送,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神经调节比体液调节更迅速更准确。体液调节速度较慢但持久,往往又是在神经系统的影响下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控制肌肉系统,范围局限;体液调节范围广泛。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联系:①大多数内分泌腺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②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③机体的生命活动常常既受神经调节也受体液调节,密切合作、相辅相成。
29、胰岛素是如何降低血糖的?
答:胰岛素降低血糖是多方面结果:①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如细胞;②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的活性、降低AMP水平、升高A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③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④通过抑制PEP羧基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⑤抑制脂肪组织内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30、哪些激素参与血糖浓度调节?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答: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是调节血糖浓度的主要激素。胰岛素: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可以使血糖升高。糖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主要刺激糖异生作用,肾上腺素主要促进糖原分解。这三个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主要作用是为细胞提供葡萄糖的来源。
31、神经系统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是如何产生的?
答:钠—钾泵将3个钠离子泵出时将2个钾离子泵入,膜外钠离子浓度大,膜内钾离子浓度大;而神经细胞膜静息时对钾离子通透性大,对钠离子通透性小,膜内的钾离子扩散到膜外,膜内的负离子不能扩散出去,膜外的钠离子也不能扩散进来,加强了膜外的正电性;细胞内有许多带有负电的大分子,加强了膜内的负电性;从而形成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即静息电位。神经冲动的到达,使神经元细胞膜上的通透性发生急剧变化,钠离子通道打开,胞外钠离子大量涌入,使膜电位一下从—70V升为+35V,称为反极化现象。但在很短的时间内钠离子通道关闭,钾离子通道打开,钾离子顺浓度梯度从膜内流出,出现了膜的再极化,即膜恢复原来的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后,局部的细胞膜的膜内外电荷分布与邻侧差别悬殊,从而引发邻侧细胞膜也发生上述的变化,即产生动作电位,于是刺激所激发的神经冲动,便沿神经纤维迅速传布下去。
32、根据外界吸收物质和能量的方式,生物可以区分为哪两类?
答:一类是绝大多数植物,它们只从外界吸收简单的机物,还吸收日光作为能源,通过光合作用在体内制造有机物,提供植物本身代谢活动所需的有机物和能量。这种方式是生物自身供养自己,不依赖其他的生物,称为自养。这类生物称为自养生物。另一类生物自身不能从简单生物机物制造有机物,也不能从日光中获得能量,必须从外界环境中获得有机物,并从这些有机物中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这些有机物是其他生物制造的,因此这种方法称为异养。这类生物称为异养生物。动物、真菌和细菌都是异养生物。异养生物摄取的有机物都是来自自养生物。
33、生物体的内环境的稳定性起到什么作用?
答:内环境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细胞代谢所需要的氧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只能从内环境中摄取,而细胞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和代谢终末产物也需要直接排到细胞外液中,然后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由呼吸和排泄器官排出体外。内环境还是戏班生活与活动的地方。因此内环境对于细胞的生存及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十分重要。
34、试述肝脏的功能作用。
答:①肝脏的助消化作用。肝脏分泌胆汁,可作为乳化剂,减低脂肪的表面张力,使脂肪乳化成微滴,分散在肠腔内,这样便增加了胰脂肪酶的作用面积,使其分解脂肪的作用加速。促进脂肪分解产物的吸收,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也有促进作用。②肝脏有合成多种蛋白质及其它物质的功能。多种血浆蛋白在肝脏中产生,某些固醇类物质如胆固醇也是在肝脏中产生的。肝脏有调节血中胆固醇含量的作用。在胚胎时期,肝脏还是产生红细胞的器官。③肝脏贮存多种营养物质。糖原、维生素A、D、E、K和维生素B中的硫铵、烟酸、核黄素、牙酸以及B12等都是在肝中储存的。红细胞死后遗留的铁也是以铁蛋白的形式储存于肝中的。④肝脏的解毒作用。血液从消化道带来的一些有毒物质,在肝中可经氧化等过程而减轻毒性,一些药物如磺胺药在肝中可和乙酰辅酶A结合而随尿排出。⑤吞噬功能。肝脏中有吞噬细胞。衰老的红细胞被这种吞噬细胞所吞食,而由造血组织产生新的红细胞加以补充。⑥肝脏对体液调节的作用。肝门静脉系统是肝脏血液循环的特征,调节糖类代谢、脂类代谢、氨基酸代谢。
35、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哪些结构的存在保证了血液循环按一定方向而不回流?
答:人的血液循环系统中瓣膜保障了血流方向而不回流。心房和心室间的瓣膜称为房室瓣,左心房和左心室之间,右心房和右心室之间的瓣膜称为二尖瓣,三尖瓣。心室收缩时,心室血液压迫瓣膜使之恢复到原来部位,而将房室间大门关闭,因而血液不能流回心房。左心房和大动脉之间,右心室和肺动脉之间也都有瓣膜,称为半月瓣。它们也是单向的。心室收缩时,血液可阻的流入动脉。而当心室舒张,心房血液流入心室时,此时虽然大动脉和肺动脉的血压很高,甚至高过心室的血压,血液也不能回流,因为半月瓣受动脉血的压迫,把动脉和心室间的通路关闭了。
36、简述人体血压形成的基本要素,并以此为线索阐述常用的充气式血压计配合听诊器层梁血压的基本原理。
答:血压是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人体血压形成的基本要素有:血流、压力、血管。人体血压一般测定肱动脉的血压,血压计的橡皮袖带缠在手臂上部,充气使带内压力升高到200Hg左右,完全阻断血流。配合听诊器,逐渐放出带内空气,当袖带压刚低于心脏收缩压,即动脉压的高峰大于袖带压时,血液以很高的速度穿过部分阻塞的动脉,高速的血流产生喘流和振动,可听到这一声,这时血压计上的压力读书相当于收缩压。继续降低带内压力,血液流过袖带阻滞区的时间延长,产生的声音增大。当袖带压相当于舒张压时,听到的声音低沉,持续时间更长。袖带压刚低于心脏收缩压,声音全部消失。
37、简述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及其生理意义。
答:氧离曲线的影响因素:氧分压、pH。当外界氧的含量高,即分压高时,血红蛋白就吸收氧而成氧合血红蛋白,当外界氧的分压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就放出氧而恢复成血红蛋白。肺中氧的分压高,血红蛋白和氧结合而成氧化血红蛋白。血液流到组织中时,组织代谢产生CO2,氧的分压低,氧合血红蛋白就释放氧供组织之用,自身又恢复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对pH的变化而改变。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溶于组织液中,使组织液的H+浓度增加,而H+浓度的增加使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因而氧被放出。相反,血进入肺微血管后,由于CO2的放出,血中酸度降低,这时血红蛋白与氧的结合能力提高,因而与氧结合而成氧合血红蛋白。有了这双重的调节作用,就使血红蛋白和氧的结合与释放能够很好地适应身体的需要。
38、氧气如何在血液中进行运输?
答:血液中的O2只有少量溶于血浆中,大部分都与血红蛋白结合,靠血红蛋白运输。血红蛋白分子是含4条肽链的球蛋白,由2条α多肽链和2条β多肽链组成。每一肽链含一个血红素分子,每一血红素分子含一个F原子,每一个F原子可携带4个氧分子。血红蛋白与氧分子的结合使很不稳固的。当外界氧的含量高,即分压高时,血红蛋白就吸收氧而成氧合血红蛋白,带外界氧的分压低时,氧合血红蛋白就放出氧而恢复成血红蛋白。
39、试述人肺的呼吸运动。
答:吸气时,膈肌收缩,横膈下降,扩大胸腔垂直经;肋间外肌收缩,肋骨上提,胸骨前推,增加胸腔前后径和左右径,胸腔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内压低于大气压,空气入肺;呼气时反之。
40.简述过敏反应的原因。
答:过敏反应是一种免疫反应,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称为过敏原。花粉、青霉素、以及某些事物,如菌类、草莓以及牡蛎等的某些成分对于敏感的人都是过敏原。过敏原与呼吸道粘膜接触或与皮肤接触,或被吞入消化管,都可引起过敏反应。过敏反应的第一步是与过敏原互补的体液抗体。主要是IgE大量增生。IgE抗体是一种亲细胞抗体,能附着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使这些细胞变为敏感细胞。接受了IgE抗体的敏感肥大细胞再遇到过敏原时,过敏原即与肥大细胞上的受体结合,释放组胺等。组胺有舒张血管的作用,使毛细血管渗透性增大,渗出液体增多,出现局部红肿、灼热、流鼻涕、流泪、喷嚏等症状。给以抗组织胺药剂,症状可以缓解。过敏性哮喘是另一种过敏反应,肥大细胞不分泌组织胺,而分泌一种慢反应的肽(SRS),它的作用是使平滑肌收缩,严重时可使呼吸道平滑肌持续收缩1~2h。注射肾上腺素可得到缓解。
41、在人体内,激素和酶有何异同?
答:激素和酶都是由人体内的活细胞产生的,酶一般都是蛋白质,但激素的化学本质很复杂,有蛋白质或肽类激素,如胰岛素、生长激素;类固醇类激素,如性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氨基酸衍生物激素,如肾上腺髓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酶的生理功能是催化机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使生物体内的各种化学反应能够顺利进行,激素的胜利功能是对机体的各种化学反应进行调节,促进或抑制这些反应的过程,从而达到某种生理效应。激素只能对复杂的细胞结构起作用,不能再破坏了细胞结构的组织匀浆中发挥作用。
42、健康人体的血糖值是(空腹时)为3.33—5.55/L,请阐述健康人体保持血糖浓度的机制。
答:胰腺中存在着两种能够对血糖水平调节激素产生反应的细胞。β—细胞生成胰岛素,促进肝细胞和肌肉细胞将葡萄糖合成糖元,降低血糖水平;而α—细胞生成胰高血糖素,促进肝糖原和脂肪分解,升高血糖水平。肾上腺分泌神肾上腺素,促进糖原分解而增高血糖。通过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之间相互协同、相互拮抗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肝脏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主要器官。当血糖浓度过高时,肝通过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化为肝糖原来降低血糖浓度;当血糖浓度偏低时,肝脏通过糖原分解及糖异生升高血糖浓度。
43、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答:糖尿病史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由于胰岛素的绝对或相对不足和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引起糖、蛋白质、脂肪、电解质和水的代谢紊乱。糖尿病分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Ⅰ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即Ⅱ型糖尿病)。Ⅰ型糖尿病是一种遗传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的原因,就是因为自身的基因中存在缺陷,胰岛中的β细胞被自身免疫反应破坏,只产生少量或不产生分泌胰岛素,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通常发生在婴儿或儿童。Ⅱ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活动下降或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发生在成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