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表的热情,让刘备有些惊讶:“镇南将军心系朝廷,果然是汉室宗亲的楷模!”
诸葛瑾笑而不语。
刘表表现得这般热情,必然是有求于刘备。
这对刘备而言是好事,不怕刘表有要求,就怕刘表不开口。
诸葛瑾没有跟刘备一起回襄阳城,而是径直返回了襄阳城西的邓县。
在诸葛玄病逝后,诸葛瑾就带着诸葛亮和诸葛均隐居在邓县的隆中。
隆中深处,有一岗,名为卧龙岗,诸葛兄弟的茅庐就在卧龙岗的岗前。
一个体魄健壮约莫十一二岁的少年,正在院中哼哼哈嘿的挥舞拳头;而另一个年长的少年则在院中静坐看书。
虽然正月的寒风依旧如刀割,但也没能影响到两个少年辛勤的练武习文。
尤其是习文的少年,双目如炬,体态端庄,眉宇间自有一股天然的才气。
忽然间,柴门开启。
练拳的少年瞥了一眼柴门的方向,惊喜而呼:“大兄!”
这两个少年,正是诸葛瑾的二弟诸葛亮和三弟诸葛均。
诸葛亮听得诸葛均的呼声,遂将手中的竹简收好,起身向诸葛瑾行了一礼,问道:“大兄此行去下邳,行事可还顺利?”
诸葛瑾一边摸了摸诸葛均的脑袋,一边回复诸葛亮的询问:“左将军跟镇南将军回襄阳城了。”
诸葛亮的剑眉微微一挑,再次问道:“左将军带了多少人来荆州?”
诸葛瑾示意诸葛均去准备些热茶,然后来到诸葛亮身边坐下:“将有关羽和张飞,文有简雍和糜竺,另外再加三千兵马。”
诸葛亮微微蹙眉:“才三千兵马,有些少了。”
诸葛瑾笑道:“三千兵马虽然不多,但也足够用了,若是再多些,镇南将军就得起疑心了。”
诸葛亮的想法则是有些不同:“大兄要助左将军立足南阳,就必然会引起镇南将军的猜忌。何必多此一举?”
诸葛瑾明白诸葛亮的意思,专程请刘备南下,可不是让刘备在新野给刘表看门守护的。
南阳号称天下第一郡,下属三十七县,助刘备立足南阳,就是要助刘备夺得南阳三十七县立足!
然而,一旦刘备真的得了南阳三十七县,跟刘表就会产生利益上的冲突,这是可避免的。
按诸葛亮的想法,既然冲突不可避免,那么刘备的兵越多,就越容易成事!
“阿亮倒是看得透彻。”诸葛瑾自诸葛均手中接过热茶,暖和有些冰冷的手掌:“想要增兵其实也不难。南阳境内有不少的游民漏户,待镇南将军同意左将军留在荆州,就可将这些游民漏户编户入籍,然后分发田宅,招募青壮从军。”
“南阳有大族晁氏,阿亮跟晁家长子素来友善,可先去问问晁公子,晁氏是否愿意出借些钱粮给左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