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锁下定了决心要当兵去,只是必须不动声色,不然家里人绝不能放他走。他在找机会偷偷地走,并且这样人不知鬼不觉,还不连累家人。他想好了,也就内心安静多了。
这几天,石锁闷不做声的忙里忙外。他到北坊集市上买来背篓子,里面装上瓷罐子,买这些东西经过鬼子炮楼前,他满眼怒火的看着炮楼,心里说:“早晚有一天,你们这些遭天谴的王八蛋们都得上西天!”家人们看着他做这一切,不知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多次询问他,他就敷衍塞责地说:“不能这么整天游手好闲的,我得学学村前张福来,打算也去背景芝酒去!”
石万隆说:“咱家还用你出那么大力吗?吃那个苦干什么?等我不能动了,你能顶起这个家就行了!”
“那你不是还能动吗?我闲着也是闲着,就权当是出去见识见识,散散心呗!”石锁边回答着,边将瓷罐放到篓子里,在罐子周围用干草塞紧。
“那你试试吧,去一趟你就够了,你当是随便人就能干吗?”石万隆觉得石锁是一时心血来潮,让他试试也好,省得不知道天高地厚。
石锁默默地做着准备,准备完善后,他又来到了那片记载着自己成长记录的石榴园。
春天的石榴园,树头上火红一片,像窜着一朵朵火苗一样的石榴花镶嵌在青翠欲滴的茂密的叶子中间,整个石榴园好像被点燃了一般,簇簇火苗越“烧”越旺,好似一片火海在熊熊燃烧。这热烈奔放的火热的情景融化了石锁那颗执着的心灵,石锁被这浓郁芬芳的盛情所感染,心情一下子开朗起来。他干脆躺倒在地上,尽情地观赏和享受着这种大自然的馈赠;沐浴着春风中石榴花海含情脉脉的温情;吸吮着那浓密树枝上散发的沁人心脾的幽香;睁大眼睛如痴如醉地凝视着“石榴仙子”那娇艳的面庞……他多么想就这样静静地躺着享受下去,一辈子都这样不起来,就在这优美静谧的石榴园里默默的老去,最后和石榴园融合在一起,那该有多好啊!
可现实不允许他这样,他毕竟要食人间烟火,他还有自己的使命,还得为姐姐报仇!想到这里,他一下子心再沉溺在这种香风醉意的温柔乡了,他爬起来抚摸着一棵棵和自己一起成长的石榴树,心里和他们诉说着悄悄话,说着和别人不能说的心事,依依不舍的和她们一一告别。最后来到了大爷爷石昌文的墓前,磕了三个响头,对大爷爷说:“大爷爷,您老人家为了抗击德国侵略者,领导一百零八乡的乡亲们和敌人浴血抗争,最终被敌人残害。您知道吗,您的事迹一直被后人传颂着,至今您还是人们崇拜的榜样!今天,日本人又侵略了咱中国,又来祸害咱们家乡,我也要当兵参军了,大爷爷地下有灵,保佑我顺利从戎,杀敌报国!”
石锁摘了几朵又大又娇艳的火红的石榴花,那石榴花温柔比的绽放着灿烂的笑容,静静的躺在石锁的手掌心里。似乎在调皮的向石锁撒着娇。石锁爱恋的将它们放到心窝上,像对亲人一样喃喃地说道:“请原谅我趁你们最娇艳的时候,把你们摘下来,我要把你们永远带在身边。我法和家人告别,就来和你们告别吧,看到你们就像看到了家乡啊!”
这天,又是全顺和福来去景芝背酒的日子,石锁一大早背上酒篓子跟着他们踏上外出的路。临走前大家千叮咛万嘱咐石锁路上要小心,要多听刘全顺和张福来的话。嘱托全顺和福来多照管着点,路上平平安安为好,大家一一答应着。
走了一段路程,石锁慢慢跟不上来了。全顺问他怎么回事,石锁说有些肚子痛,恐怕去不成了。看到石锁痛苦的样子,全顺他们都劝石锁还是回去吧,别遭罪硬撑了。石锁虾着腰捂着肚子可奈何地折回了。看到石锁远去的背影,全顺对福来说:“石锁的身子骨太嫩,吃不了咱这个苦啊!”
石锁折回走了一段路后,连忙拐到岔路直奔火车站去。他在上次石头回来时一起谈论过关于外界抗日的事情,石头说崂山地区有抗日的队伍在活动,搅得鬼子寝食不安,群众背后都互相议论传颂着。说者心,听者有意,石锁听到后心中就一直盘算着去找这支抗日队伍。于是便有了今天的行动。
他在去火车站的路上先找地方买了半罐子白酒,就坐车向青岛方向进发了。他的这个计划考虑了不是一天了,他之所以采取了“到景芝背酒”的计策,是有“一石二鸟”的意义的:一是全顺和福来确实一直到景芝去背酒贩卖,这样做顺理成章,可信度很高,可以让家人们深信不疑;二是路上以“贩卖景芝酒”做幌子,能够掩人耳目,便于自己行动。
首先石锁坐上了去青岛的火车,一路上想到自己大爷爷石昌文抗德阻路的故事,心里可谓百感交集。他想到了侵略者的凶残和大爷爷的悲壮,又想到了自己的这一次前行还是多亏了这火车,没有这火车自己怎么能走到青岛?这一矛盾的心理一出现,石锁顿时感觉到有些大逆不道,自己不能去否认大爷爷的历史功绩。但他很快又找回了理直气壮的自信,心想:大爷爷抗击的是侵略者的野蛮掠夺,因为德人修铁路不是为了改善中国人的交通条件,而是为了运输掠夺中国的矿产资源。
发现石锁出去了一天到深夜还没回来,家人们坐不住了,纷纷在家着急起来。石万隆到全顺家打听,发现全顺早回来了。问石锁怎么没回来?全顺说去的路上石锁肚子痛,坚持不了就回来了。原来石锁根本没和全顺他们在一起,全顺他们一直认为石锁早回家了。石万隆一听,惊呼大事不好,他急急忙忙跑回家来,告诉了大家真相。大家听后更是慌乱不堪。
石万隆忙跑到石锁房里,发现在一本石锁过去学习过的《中庸书本下面压着一封信,信是写给石万隆的:“父亲大人钧鉴:儿子不孝,不辞而别,没有告知您、娘和会芹,实属不该。可您知儿之心念,志在从军,一报辱姐之仇,二圆报国之志。若临走行辞别之礼,您及家人定会阻拦不让,难以成行。故使计脱身,欺瞒家人,还望见谅。此次儿赴国难,志在抗日,若不成功,死不归还。儿尚有一言,望您三思,日人侵我国土,欺我国民,人人恨而诛之。您身为保长,实乃日人帮凶,恐日后国人难容……”读到这里,石万隆不禁心中一惊,顿觉脊背一阵发凉……
石万隆看到石锁提醒自己,也不禁觉得后果严重。忍不住继续往下读信:“望您急流勇退,好自为之。兹后儿当锄奸杀寇,生死置之度外。若您固执不化,难免为儿等之敌。日寇败亡之日,恐是颜见儿之时,请您三思。问母及全家好,向会芹告别,望转告勿念!儿石鸿鸣叩上。”
大家都着急地询问信上写的什么,石万隆精打采地说:“我也看不大懂,大体意思就是去当兵了,怕咱阻拦着,就做了个扣,欺骗了咱们,出走了!”
“那他说上哪去了?咱好找他去。”刘氏着急地问。
“既然这样走的,他能告诉你去哪里了吗?你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石万隆没好气的挖苦道。
刘氏哭着数落道:“唉。这个家说散就一下子哗啦了,这可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