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去寿衣店玩(2 / 2)

“纸扎匠?”听起来应该是专门从事这一项手工艺的职业,我是头一次听说,“还有专门做这个的?”

李知忧笑了起来:“你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课本书呀,三百六十行,做什么的没有啊?这丧葬业,相关的职业多着呢。寿衣寿帽需要有专门的人织布、剪裁和缝制;纸扎用品需要有匠人专门糊制;烧纸冥币也要有人造纸和印刷,棺材骨灰盒也要有人专门生产,殡葬是跟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大行业,生老病死,谁都逃不过去,谁都需要,既然有需要,自然就有相关的从业者应运而生。”

他说的确实有道理,殡葬产业其实是跟老百姓生活非常紧密的,只不过它是以“死亡”为中心,所以大家日常不太愿意走近而已。

“不要小看这纸扎匠,手艺好的,弄出来的东西真是栩栩如生,手艺潮一些的,弄出来的东西就有点奇形怪状不太好看。现在这东西也开始工业化了,有工厂在硬纸壳子上印好图案,沿着图案指示折叠一下,再拿钉书钉固定一下,又方便,又逼真,能快速量产,成本还低。不过讲究的人家还是愿意多花钱买这些纯手工糊制的纸扎用品,纸扎匠做这些东西,都拿高粱杆儿做骨架,外面用彩纸糊,有骨有表,有皮有肉的。纯手工制的,才是精品,工业化的东西比不了。”李知忧说。

说起这手工艺和工业产业之间的比较,我倒是有一些感受,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东西都工业化了,原来的不少手工艺都逐渐在走向消亡,被工业生产所取代。比如我姥姥的村子,原来家家户户都有用柳条编筐、编篮子的手艺,农闲的时候编几个拿到集市去售卖,能换几个钱贴补家用,在整个县城,“柳家村的筐”是叫得响的,因为编得密实好看、经久耐用。

说起来,其实我们县是有不少传统手工艺的,不只姥姥那个村的编筐技术,还有我们村的纺织品从前也是颇受欢迎的,我们村盛产棉花,纺出来的棉线结实有韧性,用这线织出来的布既厚实又不失棉制品的柔软。另外本县的传统刺绣也是极具特色,我看到过电视上介绍传统四大名绣,它们都是用蚕丝线绣制的,但我们县的刺绣用的是棉线,图案构成与配色风格颇具本土气息,也是很精美的艺术可惜没有电视台来拍摄。想到这里,我不由得叹息了一句:“传统的东西都慢慢消失了,真是可惜呀。如果我不是要上学,一定要把这些技术都学一学,以后传给子孙后代。”

我的话引来朋友们的一阵大笑,小美调侃我说:“那你可就成了身负多项传统技术的高级工匠了。”

李知忧却说:“这件事,倒也不是没有人做。还记得我之前说过的那位朋友吗?她和你们同龄,但是没有上学,而是在家自学。除了学文化之外,她还学了很多传统的东西,比如已经失传的古代烹茶技术。”

“我记得,你说过她会在茶水上画画!”我想起李知忧之前提过这位朋友,当时我就特别神往,希望有时间能认识一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