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四个人各司其职,必须要各有所长:一辩需要非常强大的文字表达表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尽力为己方奠定牢不可破、懈可击的理论基础;二辩和三辩需要快速的文字组织能力和临场反应,在短时间内记下对方暴露出的薄弱之处并写出反击的句子,二辩和三辩还要在自由辩论环节担当主力;四辩则要有优秀的总结能力和文字组织能力。
接着,郑老师让我们六名选手每人做了半分钟的自我介绍,又让我们每个人用两分钟的时间,围绕对辩论赛如何取胜谈谈自己的看法。说实话,通过这两分钟的谈话,我们就知道该淘汰掉谁了——100和101班推选出来的选手根本就不懂得辩论,完全是靠胡搅蛮缠取胜的。除了我之外,别人都没看过大专辩论赛,不懂得比赛规则和辩论技巧,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应该在电视剧当中看到过法庭辩论,这绝对不能靠胡撑蛮缠,必须以理服人,把自己的观点灌输进别人的脑海,使别人接受和赞成自己。
接着,郑老师就把我们分成两组,每组三人,进行半个小时的自由辩论。在这个过程,100班的选手一直在利用自己的大嗓门和高声调对别人进行压制,甚至屡次打断别人的发言,在郑老师提醒好几次之后终于忍可忍禁止她再发言,将她提前淘汰。
101班的那位选手我认识,名字我不知道,但他经常跑到我们班来找赵富贵玩,是个学习成绩垫底儿、没事爱欺负和捉弄同学的家伙。这家伙嘴皮子很利落,但是他在辩论过程中的发言完全是胡搅蛮缠、不讲道理,根本就上不得台面,郑老师如此温和的一个人都被他气得忍不住频频皱眉。
其余的四个人,先不说发言精不精彩、技巧高不高明,最起码能做到心平气和、尊重对手、逻辑清晰、有条有理。于是,最后我们四个人就组建了初二年级的参赛队,在经过几天的练习之后,郑老师根据我们每个人的特点和长处分配了各自的位置:担任一辩的是102班的学习委员甘雪,她入学时是语文最高分,文采很好、爱写诗,是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文字表达能力自然非常优秀,郑老师又是她的语文老师,对她非常信任;我担任二辩选手,因为我文字功底强大,临场反应快,并且我在自由辩论时气势咄咄逼人、攻势猛烈、语言犀利、不仅能在场上短时间内找到对方缺陷有力进攻,还能从气势上碾压对手;担任三辩的是105班的班长于刚,这个矮个子男生的脑子反应非常快,语速也非常快,能在短时间内进行快速输出;四辩则由稳健沉着的103班的团支书李小峰来担任,说实话李小峰同学是个斯文内向、不爱说话的人,他说起话来语速较慢,脑子反应也不算快,属于慢条斯理型选手,并不符合辩论赛选手的标准,不过比起100和101班的那两位来说,他已经很不了。说句难听话吧,李小峰并不适合参加辩论赛,这也是“矬子里头拔将军”,没办法的事,优秀人才太少,将就着用吧。
其实在把我放在一辩还是二辩的问题上,郑老师也犹豫了一番,因为我的文字功底强大,逻辑缜密,进行理论筑基也是非常合适的,但考虑到甘雪的临场反应能力不如我、不太能胜任二辩,所以还是把我安排到了二辩的位置上,但郑老师要求我帮助甘雪写她的发言词。至于李小峰,让他一边比赛一边总结对手的缺陷并现场想好如何反击、在总结陈词时表述,显然他做不到,于是郑老师要求我们所有人在现场都要捕捉对方的失误并写好反驳词,用小纸条递给李小峰,李小峰提前也要写好半份总结陈词,在发言时把大家的小纸条作为总结陈词的另外半份,合并在一起进行发言。
我们进行了一周练习和准备,终于迎来了第一场正规的比赛,代表初二年级参加初中部的预赛。比赛分三轮,第一轮是初一年级对初二年级,第二轮是初二年级对初三年级,第三轮是初一年级对初三年级,获胜次数最多的队伍晋级决赛,如果出现获胜次数相同的队伍则加赛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