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他年轻的时候也曾只身赴金营临危不惧,但一直以来晁盖都认为那是后人写史的时候有意地美化,并不能当真。
但真真正正的与赵构交谈一番之后,他才发现,这孩子不仅城府极深而且遇事临危不乱,还是有些帝王之色。
于是便点了点头:“那如果我能让你当一次皇帝,感受一下呢?”
赵构听完所做的反应,大大的出乎了晁盖的意料之外,这小子居然不顾自己郡王的身份扑通一下跪在了晁盖面前。
“那晁大人从此以后就是朕的帝兄,是整个大宋国的兄长!”
其实在此之前,晁盖对于用赵构替换赵桓的这个想法还是有些犹豫的。
自己已经强行更换了一个赵桓,时间还不到一年就又再换一个皇帝,无论是在民间还是在朝野之中,肯定是要造成一个极为恶劣的影响。
但赵桓下手之狠的确是超出了晁盖的意料之外,如果没有赵构的这个傀儡,自己变领兵攻打东京汴梁府便是出师无名。
所以左右权衡之后,晁盖最终还是决定把这个只有十四五岁的小娃娃推到了历史的舞台正中间。
晁盖听完满意的点了点头:“除此之外,我还要赐你一个贴身侍卫,来辅佐你,你看如何?”
赵构再叩首:“谨遵哥哥之命。”
随后晁盖就把秦桧也叫了过来。
这倒不是晁盖故意要搞无厘头,实在是秦桧这个人的确是作为赵构身边的眼线最好的一个人选。
首先晁盖从江宁府将秦桧救出来的时候,这家伙只是一个太学学正,属于那种背景非常干净的手下。
再加上秦桧这个人察言观色能力极强,懂得识时务,对晁盖的话言听计从。
而且也正是因为他出身比较干净,所以将其安插在赵构身边,也不会惹来其他人的闲话。
出兵的理由就这么定下来了,不过晁盖并没有急于让赵构称帝,而是将他封为康王。
以“除昏君,正王道,救先帝,肃朝纲”的名义,率领二十万大军向东京汴梁城浩浩荡荡的杀般而来。
虽然晁盖对于宋徽宗的死因并不知情,但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往赵桓身上赖就对了!
此次出兵根本就不需要任何动员,晁盖直接将《大宋日报》中梁山好汉的死亡名单做成了六十多面大旗,扛在大军最前面的醒目位置上。
手下将士,上至梁山将领下至步弓手,无一不义愤填膺,是要生啖赵桓!
晁盖起兵的消息很快便传到了东京汴梁城。
真正意义当上皇帝没几天的赵桓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第一时间便将老种经略相公叫到了宫里商议应对之策。
种师道在看完军报之后,只问了一个问题,便让赵桓浑身冷汗直流。
“圣上,臣只有一个疑问,先帝爷究竟是为何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