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兴起身来到大堂中间先对着众人行了一礼,然后才接着说道:“众位老大人想要知道这里面的奥秘无可厚非,只不过不是专业的人对这里面的东西怕是很难理解。诸位想听我就详细的说一说。这转炉炼钢里面主要用到了一些变化之学,其实炼铁高炉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地方,不过两者不完全相同罢了。”
“首先,在转炉中倒入液态生铁,也就是高炉中刚刚炼好的铁水,为得就是利用刚出炉的铁水本身的高温,来节省大量的燃料成本。其实刚出炉的铁水温度要比实际需要用的温度高不少,所以可以在转炉中加入一些废钢来调节炉内温度,同时炼废钢也被重新炼成钢水回收了,也算是废物再利用了。之后在炉内放入一些造渣材料,主要是石灰石,为的是去除一些杂质,这些造渣材料会和铁水中的杂质结合后,生成炉渣脱离钢水沉在炉底。”
“材料全都加完之后就立刻把转炉竖立起来,鼓吹入大量的空气,这时主要利用的还是铁水自身的高温,在空气的催化下,液态的铁水会形成对流作用,铁水表面会发生剧烈的反应,使铁水中的杂质变成炉渣,同时会放出大量的热量来维持转炉内的高温。转炉内部经过一段时间炼化后,铁水中的杂质变少时,里面的碳开始氧化,生成一氧化碳并放出巨量的热量,这时的转炉内的温度就会使铁水达到沸腾,一氧化碳是一种比较轻的气体。嗯……我们这几年用的煤炉在进风口堵住或进入空气太少时也会生成一氧化碳气,一氧化碳有毒,积累到一定的浓度会致人死命,所以冬天煤炉堵住进风口后必须用风道把其排出到室外,平时烧火时倒是不必在意,因为一氧化碳非常轻,又可以被点燃,会顺着煤炉升上来后直接烧掉就没有毒性了。”
说道这里张玉兴停顿了一下,看了看众人显然都是一副似懂非懂的高人模样,心中叹了口气,看样子自己只是白白浪费口水,没有学过化学的人只能当成故事听。倒是吕夷简突然想起来什么说道:“哦,在张县男的煤炉出现之前,老夫倒是听到过一些百姓冬天在屋里烧石炭取暖,结果全家离奇死亡的事情,后来才知道是中了所谓的炭毒,应该就是张县男说的那个一什么碳中毒吧?后来有了张县男的煤炉,都有通风道接到室外,同时这些通风道也能给室内带来温度,中谓是一举两得,这两年就没怎么听说有百姓再中炭毒的事件了。”
张玉兴点点头:“正是如此,吕相公果然厉害,说得不错。”随后又接着说下去:“不好意思扯远了,刚才说道转炉中生成一氧化碳气并放出高温让铁水剧烈沸腾,而一氧化碳会溢出炉口并燃烧。这就是我们之前看到的,虽然没有额外加热,但是转炉内部动静极大,炉口会喷出很高的火焰。这时炉内的温度非常惊人,转炉的内壁必须要有一层特制的耐高温耐腐蚀的保护层,否则哪怕是用钢铁铸的炉体,也会被烧成钢水。单只这一层保护层,就不是普通人能做出来的,却是转炉炼钢的必要前提条件之一。”
“当铁水中的碳也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就算是完成了由铁向钢的转变,此时的铁水就完全变成了钢液。因此当我们看到炉口的火焰消失,变成了棕红色的烟雾时,就说明炼钢完成了,说白了就是生铁中的碳减少到一定程度时,铁就会变成钢。不管是我们以前的炒钢法还是现在的转炉炼钢,都是通过高温,使空气中的氧和生铁中的碳反应来减少生铁中的碳,使生铁变成钢。”
众人听完张玉兴的话,全都是感觉如堕云雾之中,反正就是好像看天书一般完全无法理解,还是吕夷简脑子清醒,坐在那里沉思了一会儿问道:“你说的我还真是不能完全理解,不过如果我总结的没错的话,是不是说不管是炒钢法还是转炉炼钢,都只是利用高温和……嗯……哦,高温和空气来减少铁水中的碳来完成炼钢过程?”
张玉兴一听心中大为佩服,吕夷简不愧是人中翘楚,虽然很多地方都还不理解,但是却又能抓住最关键的重心点。于是一挑大拇指赞道:“真不愧是吕相公,总结的相当到位,基本上最重要的过程就是如此,下官真心佩服吕相公的才智。”
吕夷简听了也是心中得意,捋了捋胡须谦虚着:“哪里哪里,张县男过誉了。不过老夫还是有一事不明,为什么之前的炒钢法不仅要大量加热,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用时那么久,炒出来的钢还是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反而转炉炼钢又省时又省力,根据你奏章上说的,出来的钢还要更胜上一筹?”
张玉兴想了想回道:“其实我也不是特别专业,根据我的理解,应该主要是因为转炉是直接用的铁水,整个过程一直是在液态下完成,在炼制过程中,液态可以形成对流效果,让所有铁水都能完全反应,这样出来的钢水质地均匀。而炒钢法的炼制过程,铁水会因为温度下降而慢慢冷却成固体,所以越到后面质地越是不均匀,虽然工匠反复加料来中和前后的含碳量,显然从效果上来说还是要差上一些。”
张玉兴讲了半天,终于停了下来,看在座的众位大臣们都在消化自己刚才的话,就告了个罪,回到座位上喝了口茶润润嗓子,如今张玉兴也终于能够慢慢适应北宋时期的茶了,不过每次都要特别吩咐不要加什么姜蒜之类的,那玩意儿太上头了。等到自己以后不太忙的时候,再看看是不是能把后世的炒茶想办法弄出来,哪怕是数量上少一些,能满足自己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