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承六世之余威,首次统一中国;汉历经数帝,才在汉武帝手上灭闽越、南越、卫氏朝鲜、大宛、西域诸国,而重新大一统中国;唐代结束后,历经数百年的军阀混战,才在元太祖、元太宗、元世祖这三代人的努力下,再次统一中国。
而朱元璋他一个人,在他四十岁之时,就已经南灭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陈友定等诸多豪杰;北将王保保、李思齐等拥护的元顺帝,驱逐至燕云十六州之外。
基本统一中国后,朱元璋在位的这三十一年里,他也从未停止为大明开拓疆土。
于北方,他发动了八次北征。将元朝打成北元后,又将北元打成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朝鲜等国,尤其是四大汗国中的西察合台汗国,更是向他称臣纳贡。
于南方,朱元璋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边疆,也一直在向南,拓展大明地图……安南等国,亦向他屈膝称臣。
于海上,虽然这位大明天子使民间“片甲不准下海”,但这是因为他令大明水师一直在海面上剿倭,而不断地开拓大明的海域。
在战争期间,禁止平民进入战区。无论是古今,还是中外,都是如此。朱元璋认为这点,有识之士都能明白。
朱元璋能想到后世会有些糊涂蛋、或装糊涂的人,会因此而说他禁海,但朱元璋不在乎。他这种彪悍的人生,何须要这些人去理解?
但朱元璋最引以自豪,是他本着人性本恶、不把希望放到一个身上的宗旨,为大明制定的制度。
如在中央,他让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相互独立、相互制衡;在地方,除了有战事的边境行省,让都司一家独大外,其他行省的机构皆是由负责军政的都司、负责政务的布政司、负责法务的按察司而组成。
负责法务的都察院,其权并不小。都察院的左右两位都御史,不仅与六部尚书一样是正二品官员。而且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军政、政务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
什么都见过的朱元璋,自然清楚那些没用的空话,除了当个摆设外,并不能真正让人向善。他深知人只有在所顾忌之时,才不敢去作恶。
所以对都察院,朱元璋也留了一手。如六部中的刑部就与都察院,有着直接的竞争关系。后来为了避免都察院与刑部沆瀣一气,朱元璋又在军政系统中,生出一个监视他们的锦衣卫。
朱元璋认为只有相互监管,才能使这三个系统内的为官者,不会因手中的权力而将贪婪的手,轻易地伸向平民。从而做到,天下的长治久安。
以上述这些实打实的功业,朱元璋有理由认为在中国几个大一统的朝代中,惟有开创盛唐的唐太宗李世民,可以和他去比肩个人功业。
朱元璋不认可唐高祖是唐代开国之君,是因为朱元璋凭着他的人生经历,判断到李世民才是唐代的实际开国之君。也正因为这种认知,朱元璋才没将李渊安排进历代帝王庙,而是将李世民安放其中。
但说唐太宗之所以能得天下,多少有些靠着他祖辈的余荫,却是不争的事实。
而他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的出身。说自己从社会最底层开始,说他的成就完全是个人奋斗而来,朱元璋认为只要稍微懂点事之人,就能明白。
因此朱元璋也一直坚信,自己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具传奇色彩、而又大一统中国的开国皇帝。
但即便如此,在疾病来袭之时,这位一生永不言败、勇于向命运抗争、最终奋斗到至高无上的男人,此刻却如常人一样卧倒在床。
待他问完司礼监太监,他四子是否已回到京师之后,朱元璋就连他那永远闪烁着炽烈火光的眼睛,都有些睁不开了。
但朱元璋尚能思考,他静静在想着自己这一生走过的漫漫之路。在回忆中他不仅再次感受他这辈子所遭遇的辛酸痛苦,也重温了痛苦过后因逆袭而带来的甘甜。
朱元璋已经猜到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尽管他还有许多事情尚未完成,如四大汗国尚未全部向他称臣……
但身为血肉之躯的凡人,谁又能逃过生老病死呢?这一辈子,就这样吧。如此璀璨绚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人生,这世间也只有他朱元璋一人拥有,他又夫复何求呢?
但他隐隐约约猜到所谓的“天象示变”,是肇始于自己的驾崩。不甘心的朱元璋,因心中一急,突然昏睡过去。
隐隐约约之间,他听到自己的床边有几个人在哭泣。
直到中午,朱元璋再次醒来之时,他感到自己又恢复了力量。
如平时一样,朱元璋麻利地从床上起来之时,他看到了自己的跟前除了朱允炆、梅殷、掌印太监、宋忠在守护外,提督太监刘思与其他在京的儿孙并没有守护在他的跟前。
发现这四人后背都有汗湿,朱元璋喝问道:“刘思,怎么不在跟前伺候”。
见没人回答,掌印太监鼓起勇气地道:“提督太监刘公公……”
不待掌印太监将话说完,朱元璋那重新充满炽烈火光的眼睛,闪现出一股骇人的怒火,他喝道:“刘思这厮见朕病了,居然敢起懈怠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