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三十八章素三彩香合(1 / 2)

克拉克瓷对于外国人十分重要,毕竟能够使用这种瓷器的,一般不是王室就是贵族,最次也是富豪。

所以每个发展时期,都有代表作。

到了第七时期,也就是1625-1640年,卡拉克瓷器菱口型纹饰被淘汰,类似郁金香纹饰的图案出现。

这种郁金香花,在之前的几个时期,都没有出现过。

就像这一次打捞上来的碎瓷片,就有景镇的也有胡建那边风格的瓷器。

一直以来,这种出口的克拉克瓷器,到底是哪里生产的,一直备受瞩目,但却从来没有发现。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一个令国内外陶瓷界欣喜万分的消息不胫而走。

在对胡建平和南胜、五寨明清古窑址的调查与发掘过程中,找到了烧造国外所谓“克拉克瓷”、“头汕器”的窑址和销往霓虹等国的实物标本。

众多的目光,顿时投向平和这个平素不为人所知的闽南山区县。

当时霓虹东洋陶瓷学会委员长,素有“霓虹陶瓷之父”之称的縨崎彰一,闻讯率领学术团体前来实地考察。

最终确定,在霓虹,青花瓷器、素三彩香合等被称为头汕器、吴须手、吴须赤绘、交趾香合等已经400年以上了。

但是产地始终不明,平和窑址的发现,证明了漳市窑陶瓷,在明末清初时生产并输往东亚各国。

这一批碎瓷片当中,陈文哲第一个拼凑起来的盒子,就是主要出口霓虹的交趾香合。

听名字就知道了,当时在霓虹,这种盒子被称为交趾香合,就是当时的霓虹人,认为这是从现在的南越进口的。

偶然中有着必然,追寻的目光,最终必然会落在平和。

其实,这些作品到底是从哪里来,都有很多迹象的。

而着名的窑口,肯定也隐藏不住。

比如刊于明万历元年的《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

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

正是从以上两则记载中证实:南胜一带在明代早中期即以瓷器闻名遐迩。

1994年11月至1998年6月,胡建省博物馆与平和县博物馆,先后三次在平和县南胜华仔楼窑址、田坑窑址、五寨乡的洞口窑址、陂沟窑址等地进行发掘。

其结果令人喜出望外,平和窑口烧制的瓷器中,以青花瓷为主要品种。

其装饰题材,纹样、工艺与“克拉克瓷”完全一样。

除此之外,还发现在霓虹被广为收藏却不明产地的“交趾香合”(即素三彩)的烧制窑口及标本。

至此,一个长时间困扰国内外陶瓷考古界的外销瓷产地之谜,终于被破解,撩开面纱。

现在,在平和县博物馆“古陶瓷展览馆”,琳琅满目的古陶瓷标本中,以青花瓷器和“交趾香合”(素三彩香合)最为引人注目。

青花瓷器装饰图案各异,大的有脸盆一般,“交趾香合”则小巧玲珑,可赏玩于手掌之中。

据说此物与霓虹茶道联系紧密,一般用于盛放调料。

由于制作精美,造型多样,也作为工艺品,为王公贵族所争先收藏。

所以说,这种香合,绝对算是出口外销瓷之中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