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风格的雕漆则是反其道而行之,剔刻多,漆器表层被大面积剔除,只留下纹饰顶部脊锋,显得精细纤巧。
根据文献记载,这种风格出现于明中期,被称为“南云雕漆”,或称“滇工”。
漆层薄,漆色暗,花纹细碎,刻工上不磨棱角,露出峰棱。
这种不藏锋的雕漆特点,直接影响到明晚期和乾隆一代的雕漆制作。
南云雕漆的题材,多取材于大自然的各种景物。
如花卉、虫鱼、飞禽、走兽,富有生活气息。
这种风格的漆器有不少,比如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
还有明代的不少作品,像是明剔红双凤纹长方盒,明中期剔红瑞狮戏球纹委角方盘,明中晚期剔红瑞兽纹捧盒,明晚期剔红祥凤游花纹盘。
其他的还有一些明代的作品,比如明剔红牡丹纹碗,明剔黑喜狮图菱角方盘,明剔红狮球纹圆盘。
再就是明十五至十六世纪,剔红番莲纹葫芦形执壶。
这些都是黄漆素地上压雕花卉或动物纹,剔刻锐利,不见磨工,但纹饰跳跃而灵动,富有野趣。
其实,这种风格的器物,最早见于霓虹根津美术馆的南宋堆黑花唐草纹盘。
之前的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则是又一例早期见证实物,对南云雕漆的起源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南宋剔黑牡丹纹盝顶双门小柜,漆质坚润,色泽透丽,黑中透红,有琥珀的视觉效果。
此小柜曾在霓虹九州国立博物馆展示,研究人员对漆质、纹饰等都作了透彻的比较研究,认为此柜具有南宋雕漆的时代特征。
如漆层,在高倍放大镜下,能见到漆层是朱黑交替。
尽管已跨越几个世纪,无法判断共有几层,但至少能看到有红黑交替的八层。
牡丹格子形花蕊,是南宋花蕊的时代特征,与根津美术馆的南宋盘子样式相似,雕刻方法也有相同。
这件小柜具有南云雕漆的工艺手法,南云雕漆风格究竟开始于什么时候,非常值得探讨。
除了这些漆雕之外,剔犀也为雕漆的一种。
做法与剔彩相近,即在器物胎上,用两种或三种色漆,有规律地髹涂。
到一定厚度时,用刀斜剔出卷草、如意云等不同纹饰,在刀口的断面显露出不同的色漆层。
神都文物业界,通称为“云雕”,霓虹称之为“屈轮”。
通常有黑、紫、朱面。
无论黑面、朱面,只要是雕剔勾云或卷草纹这种单一、有规律的花纹的,都称为剔犀。
宋元明剔犀,是另一个重要门类,其特点是时代早、精品多。
如宋剔犀大碗,通体紫色,漆质透亮,美如琥珀,透过表漆,三道朱线清晰可见。
像是宋代剔犀大碗这样的作品,碗的漆色、漆质、纹饰和造型,与苏江沙洲张家港出土的北宋如意云纹剔犀碗几乎一样。
这种深腹碗,也是宋代特有的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