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国家博物馆联合甘省文物局和博物馆等十几家文博单位,共同举办的“国色初光——甘彩陶艺术展”。
开幕之后,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
包括甘省博物馆藏的半山时代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仰韶文化早期变体鱼纹盆。
除此之外,还有被认为有可能是人首蛇身伏羲形象的鲵鱼纹瓶。
再就是国家博物馆藏马家窑,早期漩涡纹四系彩陶罐等。
这些集中呈现了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距今八千年左右,渭河流域的先民烧制出了我国北方第一批彩陶。
此后,彩陶广泛出现于黄河、辽河、长江等流域的各新石器时代文化中。
而黄河上游甘省地区彩陶最为发达,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彩陶文化。
甘省的彩陶文化跨越5500年,历史悠久,包含了众多新石器时代及青铜时代文化。
展览共展出精美的史前彩陶195件(套),包括两件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
从内容上分为四个单元,涵盖甘肃彩陶各个历史时期。
内容涉及文化背景、彩陶制作、风格流派、自然物象、精神生活等各类主题。
其中不乏精品,许多彩陶也是第一次面向公众展出,堪称黄河中上游史前彩陶精品荟萃,充分展示了黄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沉厚、悠久与辉煌、灿烂。
比如半山时代的垂弧锯齿纹彩陶瓮,以黑红双彩左右连缀、层层扩展,在陶瓮上摹绘了一朵盛开的花朵,也象征着甘省彩陶艺术鼎盛时代的绚丽与壮美。
还有变体鱼纹盆,鱼纹是仰韶文化早期最常见的标志性图案,仰韶中期逐渐消失。
鱼纹大多画在盆形器一周,约2至3条,首尾相接。
最初的鱼纹写实性较强,后来从头部开始简化,进而鱼鳍合并,最终成为一种十分固定的程式化图案,表现为由具象到抽象的发展规律。
这次展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展出的这些都是远古重宝。
第一单元“黄土下的彩色世界”主要表现甘肃彩陶的文化背景。
分为“发现”“泥火成器”“文化兴衰”三组。
“发现”部分追溯了甘省彩陶,于1923-1924年被瑞典学者安特生发现的过程和意义。
也叙述了我国考古学者在纠正安氏的误判,以及完善甘省彩陶历史序列中的贡献。
“泥火成器”部分,从科技史角度展示了陶器从制作陶坯、绘彩和烧制成品的过程,以及敷泥贴片和泥条盘筑两种制作方法。
“文化兴衰”部分以历史叙事的方式,对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甘省彩陶文化做了一个概要介绍。
这里面的一些代表作,都很有历史意义。
像是鲵鱼纹瓶,鲵鱼纹头部为人脸形象,双目原睁,张口露齿,身体弯曲扭转,遍布鳞片状的网格纹,两侧饰爪形纹。
这件作品形象写实生动,具有鲵鱼、人、蛇三者组合的特征,有学者认为它可能是人首蛇身的伏羲形象。
第二单元“笔画与色调的奏鸣”,按照时代顺序,介绍甘省彩陶各个文化的主要纹饰及演变规律。
内容上分为“一抹红彩”“从直线到曲线”“激流涌荡”“红黑彩与锯齿纹”“圆形天地”“余音绵绵”六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