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拼了命的去努力,输给了一个什么都比你强的人,那么,你叫虽败犹荣。
秦赵长平之战,这是一场充满争议的战争,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一战来的,白起的杀神之名也是从这里来的。
这一战,有两个人名流千古,还全都是骂名。
这一战,一个是历史上上最大的围歼战的胜利者,一个是失败者。
可是,在有的人看来,白起赢了场内,输了场外,赵括赢了场外,输没场内。
战争时,白起赢了,打完之后,赵括赢了。
赵括不知道自己不是白起的对手吗,也许一开始不知道,交手几天后,赵括绝对知道了,他不傻,赵王也不傻。
战争正打着呢,秦国内就流传有白起拥兵自重的谣言,还有,白起早就能杀了赵括,就是吃吃没有动手。
赵括知道,白起是想活活的拖死他们,然后休养生息几年,一举打下赵国。
赵括最后逼着白起决战,拼死一战,白起赢了,秦军也都疲惫了。
因为决战提前来临,白起不得不做出坑杀的举动,本来,他是想靠着保围和粮食,拖死赵军的。
战后,赵括死了,白起被秦王给调了回去,秦王被胜利蒙蔽了双眼,以为赵国不堪一击,忘记赵国还有一位廉颇,秦王入侵赵国,四十万胜利的秦军被打溃了,白起的胜利优势全都没了,秦统一六国被生生的延迟。
各国一举围攻秦国,最后白起不得不以死谢罪。
不得不说,赵括赢了场外,如果一切都按照白起所想的,生生的饿死赵军,之后,秦国以胜利之势,一举打下赵国,统一六国最大的障碍就没了。
可是,白起没有遭受算计,秦王遭受了算计。
这可以算是另类的捧杀,赵括显示自己无能,扩大秦军的强悍,让秦王自大,让其余国家人人自危,然后大家一起群起而攻之。
赵括相当于用自己的名声,送了白起上路,要知道,当时的白起才五十出头,身体没有一点伤痛,最起码还能再战十年。
李靖六十岁尚能统军出征,苏定方七十还能打灭国战呢,更何况,一个没病没灾的白起。
这就是现实,李靖有一个想法,那就是,只要能够正面架住战场,那么,场外也可以打辅助的,而且,也可以赢场外。
作为一个军神,李靖很多时候都信奉一点,那就是,韩白之勇,非粮不战。
说白了,就是后勤比打胜仗还重要。
国力强了,是有能力拖死对方的。
王翦对李牧,五战三败,赵国还是死了,原因就是秦国国力强。
秦国打楚国,第一战输了,第二战又多派了几十万兵马,楚国死了。
原因很简单,楚国没兵了,怎么打。
这就是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