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吨黄金立金身,这是自社会步入现代之后,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是由一个外邦人因为对象国高僧的敬重,所以自发的行为。
如果按照汇率来算,这尊高约六米,由纯金打造的金佛,不算工艺加工的费用,大约需要将近60亿的联邦货币,而兑换成象国货币之后,则是将近600亿的巨额。
而这600亿数额的曼币,便是李明开始对象国货币试探性攻击的第一步。
一个经济体系当中的货币总量应当是在一个确定的范围,用简单且粗糙的方式来说就是:数量过多,那么货币的价值就降低,这就是通货膨胀。数量减少价值就升高,这就是通货紧缩。
而李明要做空,就是要人为的制造象国的通货膨胀,降低其的货币价值。
很多人对货币战争没有什么具体的印象,这里就用两个真实的例子来简单的解释阐明一下。
第一次大战后,在德意志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笑话:有一个小偷来到一户人家偷东西,看见一个筐子里装满了钱,小偷端起筐子看了看,然后把筐子提走了。
看起来一个非常荒谬的故事,但是却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意志的经济情况。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偿还高昂的战争赔款,德意志的政府只能通过日以继夜的印钞,以期望通过大量的发行货币来为赔款筹资,而这一迫于无奈的行为印发了德历史上最引人瞩目的超速通货膨胀。
短短两年时间,德意志的货币和物价一直在以惊人的比率上升,用一张报纸的价格变化来看这种速度可能更直观一些:
1921年1月每份报纸的价格是0.3马克,十六个月后涨到了1马克。
五个月后,涨到了8马克。
四个月后,涨到了100马克。
七个月后,涨到了1000马克。
再一个月后,涨到了2000马克。
再15天后,涨到了12万马克。
再14天后,涨到了100万马克。
再一个月后,涨到了500万马克。
再18天后,涨到了7000万马克。
这是什么概念?用一个80岁的人来说,20岁参加工作,任劳任怨辛苦劳作60年所攒下的积蓄,在两年时间荡然无存。
再如,1948年7月。中正在浙江莫干山秘密召集行政院长翁文灏、财政部长王云伍、外交部长王世杰、中央银行总裁俞鸿钧等人,确定了币制改革方案,决心以金元券代替法币。其本质是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战争集团搜刮更多的财富,对支持蒋介石的四大家族来说更是揽钱的大好时机。
随后中正以宪法“戡乱临时条款”为由单方面发动币制改革。8月20日金元券改革方案以正式文件下发,大致内容是即日起以金元券为本位币,限期收兑人民手中的黄金、白银及外国币种,对过时不上交的一律没收。
金圆券发行之初,50 万元算是一笔很大的财富,能兑换 2500 两黄金,但是到了后期,50万金圆券只能买一盒火柴。上海的白粳米,1937年的时候,每石白粳米价格是法币11.05元,然而到1949年5月的时候,每石白粳米价格上涨到了金圆券44000万元,相当于1937年1320万亿法币。
仅在上海,金元券让这个坏的流水的中正搜刮了大量的财富,黄金有100多万两、美金3400万、港币1100万、银元360万、银子96万两,在那个年代,全国范围内共掠取了近2亿美金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