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大朝会,这是每年最大的朝会,不用商谈政事,只是众臣和诰命夫人们向帝后祝贺新春。
一直到午后才结束,朱由校招呼着些大佬去了养心殿,老实巴结的端王朱常浩、桂端王朱常瀛跟着进了殿。
“五叔七叔,事就是这么个事,您二老也不要推辞,皇祖父不在了,不用那么小心翼翼的,侄儿也不是那种猜忌心重的人。”
两王一哆嗦,赶紧表态没那意思,鲁王朱寿鋐见他两那模样也心疼,缓和气氛道:“两位王侄,诸王之中除了信王,就你两跟皇上最亲了,俗话说打断骨头连着筋,此事你们要听皇上的,就当帮忙也得上。”
“谢鲁王叔提点,侄儿一定好好干,不给皇上丢脸。”
朱由校笑道:“这可不是丢我脸,那是咱们全体皇族的脸面,寻常百姓家都把宗族看的比天大,何况咱们皇家。”
说着叫高时明捧上一叠纸,分发给诸王说:“这是我草拟的宗人府管理条例,有些是礼部那原本就有的,有些是我改过的,大家看看吧。”
诸王接过认真看起来,朱由校转脸招呼道:“三位国公,现在说说咱们的事,朕也做了一份计划书,你们看看那里不适合的,咱们这次是摸着石头过河,要大家同策同力才能把事情做好。”
跟来的三个国公分别是英国公张惟贤,定国公徐希,成国公朱纯臣,不出意外,军务院的正副院长就是这三位了。
朱由校是看不上朱纯臣,可没办法,勋贵跟文官不同,文官是流水的官员,勋贵是铁打的爵位。
而且明太祖定下的勋贵为军队最高统帅,如果没有罪证不能动他们,即使现在的军队早就被文官架空,可名义上五军都督府还是这批人。
“皇上,魏国公跟黔国公那边如何安排?”
张惟贤看完迟疑一下问道,大明军功公爵传到现在的只剩下四家五位,其中徐家占了两位,定国公和魏国公。
朱由校摆摆手道:“黔国公年幼不适合,魏国公那边朕让人问过他,回答说还是呆在南京,这边有定国公一脉在就够了。”
“那老臣知道了。”
张惟贤拱手道,接着说道:“臣以为军务院既然要制定战略,那就必须有实战经验的将领进入,先期臣等这些老臣把架子搭起来,后面还要有真才实学的人来掌舵才好,否则迟早成了另一个五军都督府。”
这话让朱纯臣急的抓耳挠腮,要有实战经验,那他老朱难道还要去战场上走一圈,这可要他老命啊。
可人家张惟贤说的不错,要是还是老爷坐堂,迟早成为养老院,五军都督府现在就是勋贵的养老院。
徐希倒是很有自知之明,比自己那傻儿子徐允祯强多了,见到朱由校眼神带着暖意,明白张惟贤这话说到他心坎上了。
遂上前拱手道:“臣附议!皇上如今励精图治是为了振兴大明,用人就必须唯才是举,臣等这些老东西在哪养老不是养,不能拖了皇上后腿。”
这下朱纯臣没办法了,三个人两个都这样说,自己还敢反对,必定给皇帝留下坏印象,那才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