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项是全面推行军队改革,按照福建广东的军队编制,军中设教导员,从愿意从军的文官及士子中选任。
这一点大家反倒没意见,朱由校当然不能把军队全扔给武将,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他比谁都清楚。
作为试点的最早是御马监军队和内操军,然后是京营中少部分精锐,这才让沈有容南下闽粤铺开的。
这次不过是全面扩大到全军,人们早有这准备了,至少辽东的军队,在熊廷弼和卢象升的控制下,已经潜移默化开始了。
第二项是税赋改革,大明全面征收商税,分为三大类,其一是进出口商税,这是开海禁后就开始的,并未被抵制。
其二是交易税,其三是产品税,这两样都是头一遭,顿时引起一阵嗡嗡声,江南地区出身的官员一个个脸色大变。
但不等他们反对,第三项宣布出来了,是土地改革。
全面废除投献土地,征收土地税,改革规定除了百姓的房屋土地外,每人限定三亩地是免税的,多余部分全部征税。
这一项纯粹是针对狗大户的,穷人哪有那么多地,就算土地贫瘠的大西北,一亩地产不出多少粮食,可一家人分摊后,几乎就不要交税。
当然土地税不是征粮,正常的粮赋依然要交的,但大明朝的农民赋税,如果不计算摊派,其实很低的。
这得益于朱元璋是没饭吃出身的,大明朝立国之后,明太祖就明确不得加增粮赋。
因此后面的皇帝不敢加这一项,只能用其他的借口加派,现在朱由校全部取消加派,把缺口放在商税和土地税上,减掉农民的负担。
特别是辽饷的解除,能让多少人活下来,至于军费,现在朱由校一点不愁。
郑芝龙被收编后,仅仅一个多月,广东、福建就送来海贸的商税三百多万两银子。
虽说这是刚刚开禁后的爆发,但户部经过严密的计算,至少每年能从海贸商税中,抽取两千万两白银。
这跟以前大明税赋全年的收入相差不大,可见海贸赚钱的恐怖。
第三份圣旨掏出来是,群臣已经麻木,高时明尖锐的声音响起:“圣谕:着令各县建粮仓,以人均百斤为储存量,每年以旧换新,必须保证紧急时分赈灾需求……”
这是朱由校根据记忆中后世人消耗量来制定的,二十一世纪,全世界人均年消耗粮食八百斤。
古人比后人食量大,但这是应急用的,自然不用准备一整年的粮食,一百斤在灾难时,可以让人挺过三个月。
三个月时间朝廷赈灾还没到,那负责赈灾的人应该砍头了。
为了筹集到足够储存的粮食,朱由校下令景德镇等生产瓷器的地方,烧制一批精美的瓷器,运到福建广东,跟东印度公司换粮。
这批瓷器只换粮食不要银子,至于西洋人从哪里收刮粮食他才不管,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
“臣请告老还乡!”
朱由校一看呵呵笑了,早就知道今天会有这一出戏,无法反对的富家子出身的官员,用这手段来逼宫是最正常的,因此他早有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