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门生意想和你合作,不知道你是否愿意听一听?”
做生意啊!李英兰对挣钱当然有兴趣了。
她点了点头,静等下文。
“是这样,我们刚才吃了你做的红豆粥,觉得这个法子不错。”
“不瞒你说,自从我家手打年糕被大裕荣模仿以后,生意一直不景气,营收不过是勉强维持,我们经常在盘算该不该退租店铺。”
“不过,今日你做的红豆粥,又让我们看见了希望。”
李英兰以为他们也想买配方,可是做红豆年糕粥,真的没有技巧可言啊,手艺大家都会,她不过是占有后世人的巧思罢了。
李英兰没有立马接过话茬,沉吟一晌道:“你们说吧,具体想怎么合作?”
“你家负责熬煮红豆粥,我家负责出烤年糕。挣到的钱大家五五分账。”
红豆是杂粮,做年糕则是用的大白米,还真没有谁家沾了谁家便宜,很公平。
李英兰听了却是摇头:“既然你们在府城有店铺,可以直接在店里熬红豆粥,何苦让我们来?”
郑家二老尴尬地笑了笑:“铺子没有你想的那么大,而且我家人手就这么多,都忙着打糕、蒸制米,没有多余的人手,也没有多余的灶眼。”
李英兰听了才恍然大悟,可不是吗?古代人没有冰箱,想熬豆粥必须提前一夜泡发。熬煮也需要很长的时候,对于家庭小作坊来说,同时完成两件耗时耗力的事情,确实不太可能。
李英兰点点头,又摇摇头,她问道:“我家熬煮好了红豆粥,又该如何趁热给你们送过去?”
“我家有马车,只要在我儿子出发之前,把粥装上车,一同带进城就可以了。”
郑家老太爷的回答,让李英兰放下了最后的担忧。
李英兰认真地想了想,才道:“这门生意,我不知道能不能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大冒险。”
李英兰没什么信心,她只能理智地给出一个折中的办法。
她对此事没有信心的原因也很简单,她不知道郑家人的营销能力如何,不知道他家年糕在府城有没有市场,府城一共有多少家潜在的竞争对手。
但她不好泼郑家人冷水,好在她仗着自己有空间傍身,可以陪着他们冒险一场,若卖不出去,她也损失不了,吃不完的豆粥,就算变质了,这不是还有牛可以消化吗?
心里盘算了一圈又一圈,权衡利弊。
就在郑家以为她要拒绝,露出失望表情的时候,她终于对郑家点头了。
“不过我还是愿意尝试的,不如我们先做少量的试试水?如果有销路,咱们再协商后续的事宜?”
“好好好!”郑家老太爷高兴地连说三个好字,好像已经看见自家的惨淡生意要翻身了。
两家人商议决定明天就开始试水,约定好辰时郑家儿子上门提货。
因为两家是合作,所以没有押金一说,全凭诚心和对彼此的信任。
李英兰道:“我每日用了多少斤粮食、冰糖都会登记造册。”
郑家老太爷点头:“我们用了几斤年糕配粥,也会登记。挣多少钱也一并会写得清清楚楚。”
李英兰倒不是百分之百信任他们不黑钱,但合作经营本身就建立在互相信任之上,连基本的信心都没有,这门生意就没办法做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