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兰顿时心情舒畅,佳音小小年纪,就是端水大师了,不错!聪明得很!
三月底的某一天,正值桃花盛开时节。
城郊和乡野出现许多踏青的少年少女,李英兰没事儿就爱逛悠,听他们玩笑,看女子斗百草、男子吟诗作对。
从中听到最多的就是大家在讨论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之前,一样是祭祖活动,但不沉重,以踏青为主。
李英兰回家翻老黄历,现在身边没了陆红秀,她就去郑家找曹菀儿她婆婆讨教。
再次回家,有模有样的操持起来。
寒食节不开火,她带着白薇提前准备许多冷食、素食,其中面食居多,口味清淡。
等到这天,领着全家人来到祠堂,给董大郎祭拜,没有坟墓无需添土,他们只挂纸钱。
祭奠过后,又折柳枝插在大院门口、卧房、火房、屋檐等地方,每人胸前佩戴,董佳音亲手做的芥花、麦叶捆的小胸花。
比较隆重的过完这一天,次日毛二河就来找李英兰看地,他挑了一处地方盖村学。
“婶子,你看这里行不行?”
站在南边的小山头上,向前看是制糖作坊的全貌尽收眼底,向后看就是一块干燥的砂土荒地。
砂土之上不是农作物,而是瘦弱枯萎的干树。
树长得不高,在春日没有生机,可见从根部就开始烂透了。
李英兰疑惑顿生:“那是谁家的地,种的是什么?树坏了为什么不铲除补充?”
“是故意为之。”
毛二河耷拉着一张脸,说起村里的前程往事。
“改茶村的原名叫大山村。”
“听我爹说,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换了名字。”
有关改茶村的故事,李英兰一家是外乡人,当然洗耳恭听。
“那时临安掀起一阵品茶风潮,当时的商人见有利可图,到处搜集不同的茶,谁的茶叶品种贵、更稀有、新鲜谁的价格就高。”
“听说当时有一款岩茶奇种最受追捧,因为味道浓郁和普通清茶不同,文人雅士把它的价格炒到10两一壶。”
李英兰闻之心惊,花10两银子喝一壶茶水,临安的有钱人怕是疯魔了吧?
她没有打断毛二河的诉说,只听他往下言。
“当时大山村的村长不是毛家,他做了一个决定,去市面上收购茶秧栽种,并召集全村的力量,让他们一起种茶。”
“他保证种茶一定可以盈利,为了鼓舞士气甚至将大山村的村民改成现在的名字。”
“村民都是庄稼人,他们会种田、耕地、不代表他们能伺候活茶。但当时的人被富贵眯了眼,都想着种茶卖钱。”
“甚至有人求财心切,想多种多得,在春耕的时候,自家田里不种农作物,直接用来种茶。”
“这样便埋下祸根,茶苗不适应土壤和气候,村民们也没有经验,最终颗粒无收。”
“有些人家因为春耕没有种稻谷,甚至走向败落,开始卖儿卖女的求生存。”
“老村长威严扫地,自知有愧,没有脸面留在村里,卸下村长一职,带着全家离开改茶村。”
“爷爷临危受命,却不敢接下村长这块烫手山芋,在全村涣散最危难的时候,我爹站出来了。”
“老村长离村的时候说,把这块土保留下来,让村民时刻记住这个教训,一保留就到了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