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兰轻咳两声:“我看,大家还是和往日一般相处吧,咱们身处京城了,崔嬷嬷若是不喜欢与我们住在一起,可能早有地方去了。”
“大家都别多想了,崔嬷嬷您说是不是?”
只见崔嬷嬷舒展眉眼,轻轻的嗯了一声:“皇后娘娘,也就是当今的太后娘娘,在我离宫时,赐过京郊的田庄。”
“平常有佃户耕种着,我还没去看过。”
哎哟,真让她说准了。
李英兰心里一紧,果然有本事的人不一样。
崔嬷嬷继续道:“和你们住在一起挺好的,人多了吃饭香,你们不会不愿意接纳我吧?”
大家眼睛一亮,特别是陈顺雨主动说。
“不会,崔嬷嬷愿意,大家就一起做个伴。”
事情就这么翻篇了,崔得贵的下落还在找,浔阳长公主的事儿,也要等她大驾抵京,董家暂时恢复了平静。
再一次全家轰动的时候,是会试九天六夜结束,参与赶考的学子,提着书箱等物排队走出来。
李英兰、宋家、桑家、古家等人,早就结伴守候在贡院外。
接到了自家人,都顾不得寒暄,忙把孩子抬上车。
这次李英兰也早就准备,她制作了人参姜糖。
方桂香和董有林,左右搀扶着,陈端茂接过书箱。
李英兰见机,就把糖果塞进了他的嘴里。
糖,能补充能力,姜可以驱寒刺激味蕾,至于人参是锦上添花,滋养人的补品。
看董花生和乡试一样,脸蛋煞白,就知道他受罪了,这糖也确实准备的好。
董家慌手慌脚的把人抬走,车轮滚滚的往家赶,却没人注意到,在巷子的拐角处,停住一辆车。
甄挚正用扇子撩起窗帷,向外探头看。
而车上还坐着彩云,一声一声公子,甜糯糯娇滴滴的喊着。
董家的马车一走,甄挚也走了。
陈端茂是跟着车驾,一起来董家的,这次从临安来赶考的人,除了师弟还有桑种柳,两个人是一批秀才里面,蒋知府最看好的两个。
不过桑种柳有一个当官的爹,别看人家桑大人才是举人出身,可人家官衔比知府高。
蒋知府不敢大言不惭的说收徒,所以他最在意的还是董花生。
陈端茂也如是,虽为举人考不上司农署等特别的机构,选不上好差事,董花生虽然是师弟,可他真能考上进士,做师兄也能挂上号沾他的光。
把董花生扶躺下,有方桂香和陈顺雨在伺候梳洗整理,其他人也能落下一颗心来。
陈端茂恭敬的道:“距离放榜有半个月的时间,期间您可要提醒师弟,卷子誊抄一遍。”
这种事情一回生,二回熟,李英兰清楚用意。
她也紧张蒋知府阅卷了,会有什么评价。
她点头同意,又听陈端茂继续:“若能通过甲榜选拔,师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准备殿试。”
“真正进到殿试,最次也是同进士出身了。”
陈端茂这句话,还带着浓浓的艳羡。
“好,我记住了,多谢你。”有时候,该说谢谢,就别装傻,李英兰一向把事情分得很明白。
“我自然希望师弟高中,那我就先回了。”
除了刚认识那会儿,在进府城的事情上,闹了好大的不愉快,余后时间,陈端茂跑前跑后,即便知道他图什么,才会坚定不移的支持,李英兰还是觉得难能可贵了。
至少陈端茂是个拎得清的人。
看着他离开的背影如是想,倒是忘记问一句,他的求官问题,进展如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