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前半句和后半句是两个意思,重用武将则可以兼用文臣,可换掉文臣就意味着彻底的清除文臣。
大周国数百年皆是重文轻武,仁德皇帝一旦重武轻文便是违背数百年的朝刚国法,违背祖宗规矩,违背满朝文臣的忠心。
他这岂止是换人,分明就是换血,换心和换天!
萧澜抬眸郑重其事地看着仁德皇帝。
仁德皇帝没有直接回答,他也在考虑这层,是以只模棱两可地说了一句,“你就说有没有人吧?”
“有。不过,吏部和内阁那边怕是不会轻易答应。”萧澜看着仁德皇帝说道。
毕竟朝廷官员的选拔都要吏部起草,内阁商定,皇帝圣裁。
这般直接跳过吏部和内阁,便是对臣子的不信任,再加上国公府的事情在前,如此一来很容易造成君臣失和,朝刚不稳。
所以,在做这件事前,必须想要绝对的法子。
不过萧澜看仁德皇帝铁了心的样子,怕是已经想好了。
果然,仁德皇帝挺了挺胸脯,又换回一贯威严的架势,对萧澜说道,“你只管挑人。剩下的朕自会解决!”
“成!那微臣便推荐几个武人。”萧澜便说下去。
这么着,君臣二人说了有些时辰。
那厢卫莞已将凌风玉所说细细密密地记了好几页,全部确认一遍,又细细折叠好。
凌风玉手支着脑袋,侧看她如获至宝地收藏笔迹,心里升起一丝老师父般的欣慰。
事实上,他也有些年数没被人这般尊敬过了,尤其是跟行内人讲其中的门道,其实他也乐得多说一些,只是愿意听的人少之又少。
今日这堂课教的他很是高兴,便又补充了一些。
“其实你知道嘛,干这行最降成本的法子是跟风。”
卫莞看过来。
凌风玉说完,又觉得这么说就该被哔了,于是乎,一抖袖子,换了个话题,“干我们这行,还有些弊端——防盗。
故事这种东西,防不住,只能拼点子,抢先机。
另外,地域局限,这是大问题。
一个好的故事,好的戏本子,在一个地方传开,便有其他地方相继传唱,这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若是没有能力大区域,那么这笔钱就让别人白白赚了。
其实,近年来我也在思索这个问题。但全国各地开办戏班或者书斋是大成本。笼络别的戏班一起合作,难免因为监管不到,让他们私吞利益。”
说着,他又漫不经心地敲着桌面,“这个问题,就当是留给你的课业,看看你能何时解出来。”
“哦!”卫莞像个小孩子一般,乖乖接过先生手里的难题,然后出去了。
不过她一转身去了李掌柜那。
李掌柜是她原本书斋的掌柜,自打出卖戏本让她抓了之后就一直呆在萧府。
上次,她让张寒揍了他一顿,萧澜又吓唬了他一顿之后,老实不少。
听守门的侍卫说,李掌柜基本不出门,都老实呆在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