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且底稿(1 / 2)

四方无极 士衡 1884 字 2023-08-06

我是个很奇怪的人。在高中时候,一任同桌曾如此评价我:“一个优雅的老人。”呵呵,我之前觉得怪怪的,却又怪喜欢这种说法的,现在想来,如我这般的性格,收到这样的评价应当是自觉恰如其分甚至于大感愉悦的。

我很喜欢写作,尤其喜欢自己一个人拿一支笔在本子上哗哗地写个不停。我会很享受安安静静地写作的过程,但这个过程中我会想到各种各样的事情,包括一些细碎的回忆、一些对未来的展望,但我我一直明白自己的写作还不够成熟。于是在长久的写作过程中,我停留于书面的虚构现实罕有人知、罕有人至。

此下想到在七猫通过网络的方式写作,一方面而言,我想到一个很现实的事情——莫言老师曾经说过,自己的写作开始于“在边境当哨兵,想要买一双新皮鞋”,哈哈,我觉得很真实,讲真的,我有点喜欢私藏,倘若没有怀着一颗“来日光芒万丈”的心,我此下也许就在本子上偷偷写了;另一方面而言,是因我之前的一时兴起的玄幻写作亦是在这里进行的,那时留下的感觉就是,咱的编辑老师们都是很有趣、很希望与好的作品以及作者交流的优秀前辈,而且对内容的认可度和理解度比较高。我倒没有拍马屁,我不适合做那样的事。因为就我个人而言,我会在写作过程中突然沉浸下去,然后出现一些他人很难理解的词句,我想在编辑老师的帮助下,我会发现这些对我自己和读者而言都不太流畅的词句,加以修改。底层原因大概如此。

我有很强的表达欲,但又不喜欢发社交媒体;我喜欢与人交流,但又常常自限于沉静独处。

人的矛盾性常常在我身上得以体现。

漫步在自然之中,我会突然陷入思考:

人类之于天地,一人一生,不过缈缈一微尘,生时短短,靠近死期。

我并不悲观,而是常常受到突如其来的情绪感染,来自自己,或来自秋风落叶与夏日鸣蝉。

倘若能够思考是个优点,人类比起其他生灵,要幸运多了。但思考两面有锋,坏时,或疾而终,或陷入深黑;内心的能量在谓的思索中弥散、消去。因此,对我而言,我常常需要不断地去饱满内心世界——通过虚构的方式,通过虚构一个新的现实的方式。

我尝试将我虚构的现实融入自己的生活,也丢掉了行囊中原有的许多......

如余华老师所说的一般,“用虚构的生活来丰富现实的生活”。

我正在尝试融入这一切,而《四方极就是这场构建。

我述之不尽,而且此下有一点困了,因此我想赶快把此下的灵感描述下来。

本书的世界观骨架,在第一次修改此“前言且底稿”之时,已经大体固定下来。只不过,主线剧情推进得比较慢(编辑老师在审核反馈里也告诉我,要“优化主线剧情,精炼文字表达”),但我想,等熬过了这段最困难的时期,进入了后面的稳定阶段,或许情况会有所改观。

人是天地的种子。

《素问·宝命全形论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之于我,写作此间:

太平盛世,癸卯年中。

此一室之内,却不太平静。

因为我在,而我此下的心情有些激动。

“风吹雪,几月天,树下佳人影。”论风雪如何,我在这句话中只看见,此佳人在风雪天独自于树下,是否会冷,是否会孤单,我想,如果这????????????是虚构的现实,我会为她披上绒毛披肩,更为她撑上一把乌蓬青纱伞。但事实是,或者你与她走不到最后,只是一场萍水相逢;或者她与你素不相识,并不是你的什么人;或者哪怕好好走下去了,又要面对生离死别、情仇离恨;尔尔。

哪怕是我自己突然想到的东西,我觉得有点意思了,我就会往下想一想。但真到写的时候,有时却力有未逮,没有达到我所希望展现的图景,而这样的落差会令我很空虚,仿佛我失去了一段我曾经想到的虚构现实,于是内心的“文龙”便所适从。因此我喜欢像写前一段这样,先观想一下前路,而电子稿的形式恰巧与纸质稿达成了互补,我的缺口被填上了。我想,以此为基,若变故,我会带诸位一赏我眼中的画卷。或许更有来日,我们共览此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