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喝了一口茶,然后接着讲道:《道德经第五章老子说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说“天地不仁”,老子为什么要说“天地不仁”?这里所说的“仁”指的就是“仁爱”、“仁慈”的意思,这里的“仁”就包含着思想意识和道德范畴。天和地都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一种自然地存在,自然现象和自然存在的天和地,是不可能表现出“仁”与“不仁”这样感情丰富的东西。
由于天和地没有思想意识,所以,天和地对于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不可能产生特定的感情,没有特定感情的天和地,就不可能对世界万物施加过多的限制和过多地干涉,只有任由万事万物自由发展、自由存在和自生自灭。
从这一方面讲,人们就会很清楚的认识到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是一个什么意思了。天和地是一种自然现象,没有“仁”的思想意识,也没有“仁”的能力。天和地遵循的是一种自然现象,这个自然现象就不会有“仁”和“不仁”这么一个概念,自然也不会有“仁”和“不仁”这么一说。
老子生活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春秋战国时期,人类把天和地都神话了,被神化了的天和地,都是一种人的形象、人的面貌和人的思想表现了出来。所以,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为天和地都赋予了丰富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
虽然春秋时期神学思想比较普遍,神学思想和天神观念在一定的程度上控制着人的思想。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天地不仁”和当时的神学主张恰恰相反。他认为天和地都是知的,都是自然现象而自然存在的物质世界。
老子的“天地不仁”是一种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老子一贯主张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老子从来不以神学的思想观念看待自然现象的自然存在,老子在整部《道德经里面主要是宣扬了“道”的物质世界和“道法自然”的为思想。
老子说,天和地对待万物没有“仁爱”,天和地也不需要对万物有什么“仁爱”,因为天地没有对于万物“仁爱”的能力,也不能主宰世界万物,所以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自然发展、自然存在,到最后自然灭亡。这就是“天道自然”的具体表现。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里是说,天和地对世界万物法释放出感情,所以,天和地对于世界万物就像人类对于刍狗一样的,需要的时候可以用它作为祭品,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随便把刍狗扔掉,任由刍狗化作灰尘,任由刍狗自生自灭。
这里面就是说,天地对于宇宙万物不会施加特殊的感情,所以天地对于世界万物都是公平对待,没有厚此薄彼的不公平,也没有贵贱之分。
这里也是说,天地对于宇宙万物从来没有什么要求,从来不会教化万物,从来不会对万物施加影响,从来也不会指责、纠正万物的和对,永远是以“天道自然”规范宇宙万物的运行,规范人类的的行为。
老子又说:“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说“天地不仁”,是因为天和地没有施以“仁爱”的能力,因为天和地没有思想和意识。那????????????么老子为什么又说“圣人不仁”呢?圣人完全是可以发慈悲之心,也应该是有“仁爱”之心的。因为圣人也是人,是人就应该有思想,有丰富的感情世界。
老子在这里所说的“圣人”,指的就是大彻大悟了的大智慧的统治者。这里就是说大智慧的统治者,就会像天和地那样,顺应“天道自然”,以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治理国家,就像天和地一样不对老百姓不施加影响,任凭老百姓自由生存、自由发展、自由生活、自生自灭,顺应“天道自然”。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就是说圣人治理天下,要以“以百姓为刍狗”,这说的意思就是,圣人治理天下,就要以公平、平等心态对待天下所有的老百姓。
当“圣人不仁”的时候,圣人把老百姓当作刍狗的时候,就会对老百姓一视同仁,没有高低之分,也没有贵贱之分,没有亲疏之分,平等的对待天下所有的老百姓。这就是顺应了“天道自然”的“天道规律”。
老子认为能做到“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统治者,那一定是一个有大智慧的统治者。大智慧的统治者,就会施以为而治,国家不会对百姓施加谓的约束,不会过多地加以管理。就会使百姓生活的自由自在,生活得随心所欲。
在老子看来,统治者治理国家实行为而治,这是一种最好的治理国家的理念,也是“天道自然”的治国理念。只要统治者用“天道自然”的方法治理国家,就会受到“天道自然”的保护,就会风调雨顺,就会天下太平。
在老子看来,由于“天地不仁”。天地自然不存在人性化的感情,所以天和地从来对万事万物不发号施令,从来也不干涉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圣人要效仿天和地,不对老百姓发号施令,也不要干涉百姓的生产、生活,要相信百姓有自我生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