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接着说道:《道德经第三章里面是这样说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为,则不治。”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所说的大概意思是:如果不推崇贤能之人,就可以使老百姓之间不互相争名夺利;如果不贵重珍奇异宝之物,老百姓就不会去偷盗;如果不炫耀可以引起贪心的东西,老百姓不产生邪念,就不至于让老百姓心智迷乱。
因此,老子认为大智慧的统治者治理天下,最好的方法,就是净化人的心灵,让老百姓淳朴、自然、厚道,让老百姓不要有非分之想,更不能让老百姓心生邪念。要做到这一点,最为主要的就是要满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
大智慧的统治者想让老百姓吃饱穿暖,就要鼓励老百姓辛勤劳作,强健老百姓的体魄。老百姓身体健康,就可以劳动养家,生活就有了保障。老百姓有吃有穿,就不会有欺诈的邪念,就是那些心生邪念的人就没有了可乘之机。以为的态度治理天下,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事情。
老子的这一段话,几千年以来引起了很多人的疑惑,引起了许多人的胡乱猜想。对于老子的思想有了质疑。认为老子这样说,有愚民的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推崇贤人成为一种时尚,不但孔子主张崇尚贤人,以后的孟子、荀子等人,都十分推崇尚贤,墨子那就更不用说了。
老子本人作为春秋时期的一个大贤,他却反对尚贤,所以引起了很多人的不理解。特别是“常使民知欲”,更是很多的人难以理解,这不就是让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吗?
几千年以来,很多人对于老子的这一思想总是持一种怀疑态度,有的人干脆避而不谈。就是谈起这个问题也是浅入浅出,好像法深谈。甚至有些尖酸刻薄的人怀疑老子的人品有问题,有些厚道之人,会以历史的局限性来回避这个问题。
其实,这肯定不是什么老子的人品问题,也不是历史的局限性,这是人们对于老子大智慧的不理解,因而产生了误解。由于人们对于老子思想的误解,几千年以来由于人们都是在回避老子的这个大智慧,因此老子的这个大智慧发挥不出大的作用,这个问题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也长期困扰着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和历朝历代的统治者。
老子十分明确地告诉统治者,“不尚贤,使民不争”。对于老子“不尚贤”人们总是觉得很不好理解。
要说明“尚贤”和“不尚贤”这个困扰了人们几千年的问题,我们首先就要弄个明白,什么样的人是“贤人”?简单地说,贤人应该是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有谋略的人。贤人一般来说做事情完全能够顺应天道、地道、人道的客观规律。贤人所说的话能够成为天下人的准则,人们如果能够按照贤人所说的话去做事,成功的几率就会很大。比如说孔子、孟子,他们就是人类的大贤人,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人类世界两千多年。
当然对于贤人的标准,大家的评判都有所不同,孔子有孔子的评判标准,孟子有孟子的评判标准,墨子有墨子的评判标准,韩非子有韩非子的评判标准,晏子有晏子的评判标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贤人就是“道行”很深的人。只有“道行”很深的人才能算做贤人,因为“道”是圣人治世的根本,“道”也是每一个修身人的修身根本。
历代圣贤都十分推崇尚贤,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墨家,孔子、孟子、墨子都十分推崇尚贤,他们认为不尚贤,天下就不能太平。老子提出了“不尚贤”的主张,很多的人都不能理解。因为在大多数人看来,“尚贤”就是为了要让有本事的人治理天下,这应该是没有什么。
老子提出“不尚贤”的主要原因,是老子一贯主张“天道自然”,“天道自然”就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那么“尚贤”就是明显的悖逆了“天道自然”的大道精神。“道”是在周而复始,不辞辛苦的运行,生化出了宇宙天地万物,并不据为己有,这就是“天道自然”。
老子认为,圣人治理天下,就应该尊“道”而行,不“尚贤”就是最好的顺应“天道自然”。圣人以“为”治理天下,天下就会是一个太平盛世。
春秋战国时期,尚贤的风气很浓,各国为了强国富民,都是不遗余力在招贤纳士,以表示他们尊重人才。通过尊重人才,达到扩充势力,雄霸天下。
那个时候的所谓的贤者,一个个横空出世,奇计迭出,搅得天下不得太平。只有在天下不得太平的时候,就可以彰显出“贤人”的贤名,展现出“贤人”的才华,最终就会导致天下大乱,使得民不聊生。
在老子看来,当时的贤人也没有一个标准,社会上认为是贤人的人未必真的就是贤人,社会上认为不贤的人未必真的不是贤人。当时很多的奸佞小人充斥在贤人的群里,冒充贤人。其实,奸佞之人往往看起来是大奸若忠。
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些达官贵族为了表示自己推崇贤人,就豢养大量的门客,有名的四大公子豢养的门客都不下三千。
在这种情况下,那么,这些门客都能干些什么事情?门客的花样太多,来路也不是正道,不用说大家都会想出来的。有的装神弄鬼,有的胡说八道,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奇思妙想,有的奇谈怪论。更多的是尔虞我诈,互相倾轧,互相陷害。
比如说,李斯就是吕不韦豢养的门客,为了取得秦始皇嬴政的信任,不惜陷害他的主人吕不韦,逼迫吕不韦不得不自杀。李斯还不惜杀害他的同门弟兄韩非子。门客里面像李斯这样有才德的人不在少数。不管怎么说说,李斯还是有才的。其实门客里面既才又德的人占绝大多数。
鉴于这一种情况,老子应该是睁眼看世界的人,应该是一个大明白的人,老子提出了“不尚贤”应该是非常正确的。老子提出的“不尚贤”,最主要还是为了回归“天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