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说道:《道德经第八章中说“上善若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尤。”
老子的“上善若水”几千年来,都作为名人雅士的座右铭,悬挂在最显眼的地方,被限的尊敬。“上善若水”作为老子的大智慧,被人们世世代代的所推崇。
两千多年以来,大多数的人们对“上善若水”有很多的解释,最为普遍的、最为简洁的解释就是“最善良的人有水一样的品德”;也有人解释为“人最大的善就像水那个样子”;也有人说“上善若水,就是说人的的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争利。心甘情愿的居于低洼的地方和不好的环境,柔软善良而不居功自傲。”
大家对“上善若水”这样理解或者是那样的理解,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误,因为水本身就具有善的行为,也具有高尚的品格。大家只是看到了水的善良和水的高尚品格。其实,如果只是这样理解“上善若水”,这就对老子的大智慧打了几分的折扣。
老子的“上善若水”里面的善,说的不是善良的意思,这里的“善”是说万事万物最好的行为、作为就是像水一样顺势而为。顺势而为是最接近“道”的一种行为,水是最符合“道”的行为规范的,人类最好的处事方式就是要像水一样顺势而为。
老子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不可能会认为水最大的特点是不争。老子一定会见过大江大河的,大江大河的特点就是壮观、汹涌澎湃,逐浪滔天,奔流不息,争先恐后,势不可挡,水怎么会是不争呢?
水不是不争的,长江滚滚东流水,黄河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他们都是那么争先恐后的奔向远方。所以水一定是争先恐后的,没有不争的道理。
水不和万物争高低,不是不争,而是善于改道前行,最终还是要奔流不息,直奔大海。能争过的地方它是一丝一毫都不会放过的,为什么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说水能争的地方从不放过,我们常常遇到的大堤溃坝,河道溃塌,滔滔的洪水淹没大量的村庄、街道、农田,那是多么的可怕。
水只要有机会它一定会奔流不息,不达到目的永不罢休。前面有高山,它一定不会翻山越岭,它一定会千回百转的绕过大山,继续奔流。所有它过不去的地方,他一定会绕道而行,他不会与万物争高低。水不会与高山争高低,也不会与大地争高低,永远从低处流下。
但是水远能长流不息,最后流向大海,达到自己的目的。这就是水看起来和谁都不争,最后谁都争不过它。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这个道理,不争才是最大的争,而且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这就是老子说的水的不争。
老子所说的“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说的是那么的诚恳亲切,我们都可以仔细的想一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哪一样可以离开水而生存?可以肯????????????定的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离不开水的,水滋润了万物,万物都得到了水的好处。
可以说,水养育了万物,可是水从来没有要求得到万物的回报,而且万物也从来没有对水有什么回报。水更不会居功自傲,也不会因为得不到回报而拒绝滋润万物。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说的是在说水不和万物争好处,争利益,谁更不会和高山争高低。
水更没有柔弱的特性,水应该说不具有柔弱的特性,我们平时所说的“大浪滔天”,“惊涛骇浪”、“汹涌澎湃”“水火情”、“滴水穿石”等等这些词汇都是形容水的彪悍,形容水的势不可挡。如果水真是柔弱的,人类就不会用这些词去形容水的气势。
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水缸里的水、水井里面的水是那么的平静,是那么的柔和,这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水是不会永远的屈从在水缸里面,也永远不会屈从在水井里面。水最终还是要奔流不息。
当我们看到洪水奔流的时候,当我们看到江河湖海逐浪滔天的时候,我们就会知道水有多么的强势,在这个时候,我们就会一点也看不出水的柔弱。
如果人类把水看的柔弱可欺,那就大特了。要让水能够很好的为人类服务,就必须遵守水的习性。
我们都知道在远古时期,洪水泛滥,舜派鲧去治水。鲧用的是堵的办法治水,没有成功。舜又委派了鲧的儿子禹治水,禹治水的办法是疏导,禹治水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老子要告诉人们,水看起来柔弱,其实,水是十分坚强的,水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水是要奔流不息的。水奔流不息的办法永远是向着低处走,永远不会失去任何向前流淌的机会,永远是顺势而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