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玄元说:《道德经第五十一章里面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蓄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履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主要要讲的是“道”、“德”和万物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看一下“道”和万物之间的关系。老子说“道生之”,老子在这里再一次的明确的告诉人们,万物是由“道”生成的,“道”是万物之根本,“道”是万物的母亲。“道”和万物就像母亲和子女一样的关系。
老子首先肯定了“道”生万物,“道”是万物的母亲。“道”保护万物就会像母亲爱护子女一样的保护者万物。万物就会像尊敬自己的母亲一样的尊敬“道”,这就是万物都要尊“道”的主要原因。
那么,“道”是用什么办法像母亲保护子女一样的保护万物,这就是“道”在生成万物的时候,“道”就为万物制定了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专门保护万物而存在的。万物又怎么样像子女孝顺母亲一样的孝顺“道”?宇宙万事万物始终如一的遵循“道”的规律,就是孝顺“道”。宇宙万物只有顺“道”而为,宇宙万物就会长存久远,生生不息。
现在再说“德”和万物的关系,老子说“德蓄之”,蓄是蓄养的意思,就是我们通俗所说的养育的意思。在这里老子是说,“道”生成了万物以后,就由“德”来养育万物。对于宇宙万物来说,“道”是生母,“德”就是养母。
老子说“德”养育万物,这里所说的养育,和我们平时所说的养育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所说的大人养育小孩,人饲养牲畜,都是不一样的。这里所说的养育,就是万物由“德”的品质、“德”的智慧和“德”的运作方式,指导万物生存、发展和壮大。
这里所说的“德”的品质,“德”的智慧,“德”的运作方式,都是要符合“道”的行为规律。也就是说“德”养育万物,就是引导万物“以道而为”。
人是世界万物中具有思想智慧的物种,人不但要具备“德”的品质,还要具有“德”的智慧,以“德”的智慧创造出人类的辉煌,这就是“德”和万物的关系。
老子在这里是说,“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万物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形态,所有的物种都有自己不同的形态。人有人的形态、山有山的形态、树有树的形态、河有河的形态、海有海的形态。万物是在不同的环境里生长起来,因此,万物没有不尊重“道”,也没有不重视“德”的道理。
“道之尊,德之贵”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道”生万物,“德”养育了万物,却不干涉万物繁衍生息,更不干涉万物顺“道”而为的一切所作所为,任凭宇宙万物顺应“天道自然”,这就????????????是“道”和“德”的伟大之处。
“道”生成了万物,“德”养育了万物,但是,它们都不会据万物为己有,不自恃其功。“道”为万物制定了规律而不主宰万物,这就是极其深远意义的“道”和“德”,也是万物一定要“尊道贵德”的必然要求。
老子在这一章里面主要讲到了万物“尊道贵德”的主要原因。老子在这一章里面还讲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尊道贵德”的重要性。“尊道贵德”关系到万物能不能繁衍生息,能不能久远长存,“尊道贵德”者生,不“尊道贵德”者死。
这虽然说的有一些绝情,但是,事实就是这样的。“道”和“德”都是没有思想意识的,“道”和“德”的行为都是“道法自然”,按照“道法自然”的规律一丝不苟的在作为。“道”和“德”的作为是不会徇私情,不讲恩怨的,表现出的是一种正气凛然的爱憎分明。
人有思想,有感情,一般来说人不会过分的严格执法。人有思想,有感情,就有可能徇私枉法。人不严格执法,徇私枉法,这就是悖“道”损“德”的事情。其实人类世界上的执法者是在“替天行道”,人类执法就是“道”在惩罚“道”这的一部分。应该遵循“天道”。
“道”和“德”的行为从来是不讲情面的。打个简单的比方,毒药人是不能吃的,吃了就会死人的,这是“道”赋予毒药的最基本的属性。“德”告诉人类不能吃毒药,人吃毒药就是悖逆“天道”,就会死人。被毒死就是“天道”对于悖逆“天道规律”者的一种惩罚。